晚夏
日夕是西风,流光半已空。
山光渐凝碧,树叶即翻红。
学浅慙多士,秋成羡老农。
谁怜信公道,不泣路岐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西风:指的是秋风,因为中国位于北半球,秋季时风向由东向西转变,故称为“西风”。
2. 流光:指时光流逝。
3. 半已空:表示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
4. 凝碧:形容绿色凝聚在一起,这里指山色变绿。
5. 翻红:表示树叶开始变色,变为红色。
6. 学浅:表示自己学识浅薄。
7. 慙多士:意为惭愧于众多有才华的人。
8. 秋成:秋天的收成。
9. 老农:年老的农民。
10. 谁怜:谁会同情。
11. 信公:忠诚公正之人。
12. 路岐:指人生道路上的歧路,象征困境。
去完善
赏析
《晚夏》刘得仁是一首描绘夏季将尽、秋日将至的诗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首联“日夕是西风,流光半已空”,描述了傍晚时分西风吹拂,时光流逝大半的情景。这里用“流光半已空”来形容时光的消逝,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颔联“山光渐凝碧,树叶即翻红”,写山色渐变成浓绿,树叶也开始变红的景象。这是夏季即将结束,秋天即将来临的自然现象,诗人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对季节更替的感受。
颈联“学浅慙多士,秋成羡老农”,表明自己学识浅薄,无法与众多才子相比,但看到秋天的丰收,却羡慕那些勤劳耕作的农民。这里反映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劳动人民的敬重。
尾联“谁怜信公道,不泣路岐中”,表达了一种对公正道路的期许。希望有人能够关注真正的公道,不要在人生道路上的歧途上哭泣。这既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是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晚夏》是唐代诗人刘得仁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850年左右,正值唐宣宗时期。当时的唐朝已经经历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动乱,政治稳定但国力衰退,文学艺术逐渐走向衰落。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刘得仁的生活也不尽如人意。他出身名门望族,但科举失利,终身未能跻身官场。这使得他在诗歌中流露出对功名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然而,他的才华并未被埋没,他的作品在文人士大夫中广受欢迎,成为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
在《晚夏》一诗中,刘得仁通过对夏日傍晚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感慨。他在诗中写到:“池上晚风吹急雨,飘洒竿竿绿草花。水满池塘空载月,金波碎碧浸芙蕖。”这里的“急雨”、“绿草花”、“载月”、“金波碎碧”等意象,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生的思考。刘得仁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晚夏》成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