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日
未敢分明赏物华,十年如见梦中花。
游人过尽衡门掩,独自凭栏到日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上巳日:农历三月初三。
2. 未敢分明赏物华:不敢完全欣赏这美好的景物。“分明”指完整或明显地展示出来。
3. 十年如见梦中花:比喻长时间未见的美景仿佛在梦境中见到一样。
4. 游人过尽衡门掩:游人离开后,我关上了门。
5. 独自凭栏到日斜:独自一人倚靠在栏杆上,直到太阳落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上巳日》描绘了一位诗人在上巳节这天独自游赏的心情。首句“未敢分明赏物华”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压抑和忧虑,使他在欣赏美景时无法全然投入。接下来的“十年如见梦中花”则揭示了这种心情背后的原因:或许是因为长久的困顿与等待,使诗人觉得现实中的美好景致如同梦境一般遥不可及。
诗人没有沉浸在自我哀伤之中,而是以一颗敏感的心去关注周围的世界。他注意到游人过尽的景象,他们走过华丽的宫殿,却没有注意到角落里的诗人。于是诗人独自在那里,一直待到夕阳西下。这是一个充满了寂寞与失落的画面,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上巳日的游赏经历,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折,既有忧虑与失落,又有坚定与期许。这也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使人们能够在诗人的文字中感受到那份深刻而复杂的情感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巳日》是唐朝诗人刘得仁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847年。此时正值晚唐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生疾苦。刘得仁作为一名不得志的文人,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的父亲因罪被流放,这使得他的童年饱受艰辛。尽管他才华横溢,但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刘得仁的诗作大多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的渴望。在《上巳日》这首诗中,他以咏史的形式,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花落深宫莺亦悲”,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宫廷的萧条景象,也反映了作者的悲哀之情。而“春风不自识时节”则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无奈。
总的来说,刘得仁的《上巳日》是在一个充满苦难和波折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它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叹息,也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然而,正是这种深厚的情感,使得这首诗成为了晚唐诗歌的代表之作,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