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姚处士归亳州
白发麻衣破,还谯别弟回。首垂听乐泪,花落待歌杯。
石路寻芝熟,柴门有鹿来。明王下征诏,应就碧峰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白发:形容头发由黑变白的过程。这里指诗人年纪大了。
2. 麻衣:粗布衣服,古代平民所穿。这里指生活清苦。
3. 还谯:回到故乡。谯,指的是古代的城楼,后来逐渐引申为城镇。
4. 首垂:低头。这里指因为听到音乐而感动落泪。
5. 待歌杯:等待饮酒的时刻。歌杯,指的是伴随着歌曲的饮酒。
6. 石路:石头铺成的道路。这里指山中的小路。
7. 芝:灵芝,一种珍贵的药材。这里暗示寻找隐居生活的美好。
8. 柴门:用树枝做成的简陋门户,这里指乡村。
9. 鹿:寓意安静、自然的动物。这里比喻隐逸生活。
10. 明王:贤明的君王。这里指的是皇帝。
11. 征诏:朝廷下达的选拔人才的命令。
12. 碧峰:绿色的山峰,这里指环境优美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告别亲友的场景。首联通过描写老者的形象和背景环境,展现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颔联通过描写音乐的感人力量,表现出人们对于离别的感慨与不舍;颈联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追寻内心的意境;尾联则以预言的方式暗示了主人公未来可能的高尚地位,为诗增添了神秘色彩。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姚处士归亳州》是唐代诗人刘得仁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时期(847-860年),正值晚唐衰颓之际。此时唐朝国力衰弱,政治腐败,民生疾苦,文人士大夫多有志难酬之慨。
刘得仁是出身官宦世家的文人,其家族在朝中地位显赫,但他本人却命运坎坷,一生未得功名,长期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际遇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在他的诗篇中,充满了对人生的忧虑和对社会的关心。
在这首《送姚处士归亳州》中,刘得仁借送别友人姚处士之机,抒发自己对时事的感慨。他在诗中以“凤皇池上送君时”描绘了京城长安的繁华景象,但随后笔锋一转,以“白面求郎署”讽刺了当时官僚的腐朽和无能,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弊病的深深忧虑。
总之,这首诗歌创作于晚唐衰颓之时,刘得仁以其特有的敏锐洞察力和深沉的人文情怀,揭示了时代的矛盾和问题,展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胸怀和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