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贺顾非熊及第其年内索文章

标题包含
贺顾非熊及第其年内索文章
愚为童稚时,已解念君诗。 及得高科晚,须逢圣主知。 花前飜有泪,鬓上却无丝。 从此东归去,休为坠叶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顾非熊:唐代文人,刘得仁的朋友; 2. 高科:指科举考试中榜; 3. 圣主:皇帝的尊称; 4. 飜:通“翻”,表示改变; 5. 坠叶期:比喻时光流逝; 6. 东归去:回到故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得仁写给好友顾非熊的贺诗。刘得仁在孩童时期就已经开始诵读顾非熊的诗篇,见证了他的才华与成就。当他看到自己的朋友终于在晚年取得科举功名,感叹岁月的流逝和他们的际遇,更感慨他们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诗人用“花前飜有泪,鬓上却无丝”描绘了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之间深厚的友情,同时也表达出时光飞逝,青春不再的感伤。结尾两句则寄寓了对朋友的期许:希望他们能放下功名,回归自然,享受平淡的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贺顾非熊及第其年内索文章》刘得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56年,正值唐宣宗时期。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已经逐渐成熟,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然而,当时的科举考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权力寻租、贿赂腐败等现象较为严重。 在这一年里,顾非熊通过科举考试取得了进士及第的成就,这使他在士人阶层中脱颖而出。然而,刘得仁并非完全为祝贺顾非熊的成功而作此诗,而是对科举制度的弊端表示出忧虑和不满。 诗人刘得仁一生不得志,屡屡科场失利,他曾有“只凭国手一丸药,愿与君家浪作双”的绝望之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一方面羡慕顾非熊的幸运,另一方面也担忧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和人才的实际能力。因此,在他的诗句中,既有祝福之意,也有深深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