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不器
谁当机,举不赚,亦还稀。
摧残峭峻,销烁玄微。
重关曾巨辟,作者未同归。
玉兔乍圆乍缺,金乌似飞不飞。
卢老不知何处去,白云流水共依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能抓住时机,一举成功,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经历了艰难困苦,我们领悟到了许多深奥的道理。
艰难险阻如同重重关卡,但有志者并不会轻易放弃。
世事变幻无常,就像玉兔时圆时缺,金乌似乎飞起却又仿佛静止不动。
卢生(卢生庙中之人)已消失在远方,我们只能与云雾和流水一同寄情于山水之间。
去完善
释义
1. 机:天机,此处喻指佛教的奥秘。
2. 举不赚:指出世者能够洞察事物的真相,不受事物表象所迷惑。
3. 摧残峭峻:形容诗人在追寻佛法时的艰难困苦。
4. 销烁玄微:指出诗人对佛法的深入理解。
5. 重关:指佛教中的重重难关。
6. 巨辟:大力开启。
7. 作者:修行的人。
8. 同归:共同达到解脱的境界。
9. 玉兔:指月亮。
10. 金乌:指太阳。
11. 卢老:指卢鸿一,唐朝著名的隐士,后出家为僧。
12. 白云流水:指隐逸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至人不器》是宋代高僧释重显的一首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禅宗的哲理和人生态度。诗句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首联“谁当机,举不赚,亦还稀”描述了禅宗顿悟的境界。“当机”是指把握时机,“举不赚”表示不依赖外在事物而觉悟。诗人认为能够如此领悟的人少之又少。
颔联“摧残峭峻,销烁玄微”描绘出修行之路的艰辛和体悟真理的不易。修行需要经过种种磨难,方能达到高深的境界。这里以“摧残峭峻”形容修行的艰苦,用“销烁玄微”强调悟道的过程。
颈联“重关曾巨辟,作者未同归”表达出禅宗思想的独特性。虽然人人皆可成佛,但由于根器、因缘等差异,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境地。此处用“重关”象征修炼道路上的重重障碍,而“巨辟”则表明只有少数人能够克服这些困难。
尾联“玉兔乍圆乍缺,金乌似飞不飞”通过描绘日月盈亏的景象,暗示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轮回。“玉兔”和“金乌”分别代表月亮和太阳,它们在诗中象征着生命的起伏变化。最后两句“卢老不知何处去,白云流水共依依”传达出诗人对已故禅师卢舍那的怀念之情,以及他对自己修行的坚定信念。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禅宗的哲理和人生态度,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至人无形,至人无体,事理自通,何须强置。无机而运转万物,无形以应变无方,至人也,无所用之器也。是诗以“至人不器”为题,旨在表达出对自由人生和本真性情的态度。
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是960-127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宋朝,一个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创新的时期,是士人文化的黄金时代。此时文学、绘画、哲学等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涌现了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名人,如苏轼、辛弃疾等。
在这期间,释重显作为一名僧人,生活充满了各种挑战。他度过了几十年的佛教修行生涯,经历了苦行、游学、讲经等各种生活方式的历练。这些经历使他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真谛。同时,他在佛学研究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对于佛法的领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这首诗正是释重显在宋时期的个人感悟与时代精神相互映照的产物。他对生命的态度以及对自由的追求,既体现了禅宗不拘一格的精神特质,又反映出宋朝士人阶层向往自然、寻求内心宁静的社会风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