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水寺五代末危全讽据临川时所建画像至今存焉寺旁最高峰有祠屋一区道士居之二首 其一
台殿何年有,千岩紫翠间。
金仙佛世界,羽客道家山。
骨朽余三窟,皮存尚一斑。
伤心千古泪,相见雨潺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宫殿何时建成的,在这群山之间。
神仙居住的地方,道家的胜地。
虽然已经逝去,但仍有遗迹留存。
千古之痛,让我们泪流满面,雨中相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明水寺:古寺庙名,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附近。
2. 五代末:指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
3. 危全讽:字立正,为五代时期的将领,曾任兵马留后、元帅等职。据《新五代史·周本传》载,唐天复元年(901)五月,危全讽攻洪州,战败被杀。
4. 临川:今江西抚州一带,地势平衍,水源充沛,土地肥沃,自古为赣东粮仓,历史文化悠久。
5. 紫翠间:指山间云雾缭绕,树木葱郁的景色。
6. 金仙:佛教中修行圆满的佛,此处指佛像。
7. 羽客:指道教神仙或道士。
8. 三窟:《战国策·齐策四》中提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比喻藏身之地。
9. 皮存尚一斑:比喻某样东西保存下来的部分,此处指残存的寺宇。
10. 雨潺潺:形容雨水绵绵不绝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寺庙和山水风光的古诗,诗人在观赏寺庙周围的景色时,感慨万千。首先,诗人描述了寺庙的悠久历史以及周围千岩紫翠的美景。接着,他提到寺庙中供奉的金仙佛像以及居住的道士,表达了寺庙中宗教气息的浓郁。然后,诗人以“骨朽余三窟,皮存尚一斑”揭示了世事无常,人的生命脆弱的事实。最后,他以“伤心千古泪,相见雨潺潺”表达了自己面对如此美景却感到伤心的复杂情感,这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水寺五代末危全讽据临川时所建画像至今存焉寺旁最高峰有祠屋一区道士居之二首 其一》是宋代诗人孙觌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960年至979年之间,正值五代末期至宋初,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局势动荡,战争频发,民生疾苦。
孙觌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深感忧虑。同时,他也对那些在乱世中坚持信仰、坚守道义的人表示敬意。
在这段时间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逐渐被统一的宋朝取代,然而社会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孙觌通过对明水寺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以及对信仰和道德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