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谷安禅师塔
独坐岩之曲,悠然无俗纷。
酌酒呈丹桂,思诗赠白云。
烟霞朝晚聚,猿鸟岁时闻。
水华竞秋色,山翠含夕曛。
高谈十二部,细核五千文。
如如数冥味,生生理氛氲。
古人有糟粕,轮扁情未分。
且当事芝术,从吾所好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自坐在曲折的山岩上,心境悠然没有世俗纷扰。
斟美酒敬献丹桂,把诗句送给悠悠白云。
早朝与晚霞共同聚集在烟霞中,晨昏时刻能听到山间古猿与飞鸟的啼鸣。
水面上的荷花争艳秋天之美,山间的翠绿饱含夕阳的光辉。
谈论诗词歌赋之道,细细琢磨五千年的文化瑰宝。
探讨人生的真理,品味生活的气息。
古人的教诲也有粗疏之处,就像轮扁对古书的批评,我们不能完全赞同。
那就好好去做自己喜爱的事业,跟随内心的指引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赤谷安禅师塔:指唐代著名的禅宗大师安国师(684-763)的墓塔。
2. 独坐岩之曲,悠然无俗纷:独自坐在山谷的曲折之处,远离尘世的纷扰。
3. 酌酒呈丹桂,思诗赠白云:斟酒献给丹桂,寄托诗意给白云。这里的“丹桂”象征高贵的品质,“白云”代表诗意的飘逸。
4. 烟霞朝晚聚,猿鸟岁时闻:清晨和傍晚,烟雾和彩霞聚集在一起;时常听到猿猴和鸟儿的啼鸣。
5. 水华竞秋色,山翠含夕曛:水中花朵争艳秋日风光,山间的青翠在夕阳余晖中显得更加美丽。
6. 高谈十二部,细核五千文:探讨佛学十二宗派的教义,深入剖析儒家的经典著作。
7. 如如数冥味,生生理氛氲:在佛学教义中探寻生命的奥秘,生命之理似乎弥漫着神秘的气息。
8. 古人有糟粕,轮扁情未分:古代的学问中也存在糟粕,如同《庄子·天道》中的轮扁斫轮故事,有时难以分辨精华与糟粕。
9. 且当事芝术,从吾所好云:让我们关注有益于人生的学术研究,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学问。
去完善
赏析
《赤谷安禅师塔》是一首描绘禅意生活的五言古诗。诗人以赤谷安禅师塔为主题,抒发了自己对超脱世俗纷扰、享受自然宁静的渴望。诗中既有景物的描绘,又有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超凡脱俗的境界。
开头两句“独坐岩之曲,悠然无俗纷”,描绘了禅师在静谧的环境中独自静坐,摆脱了世俗的烦恼,呈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接下来的“酌酒呈丹桂,思诗赠白云”,通过饮酒赋诗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紧接着的四句“烟霞朝晚聚,猿鸟岁时闻。水华竞秋色,山翠含夕曛”,通过对朝霞、晚霞、猿猴、飞鸟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禅师塔周围的美景,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宁静祥和的氛围。
接下来的四句“高谈十二部,细核五千文。如如数冥味,生生理氛氲”,则是表达诗人对佛学经典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生命哲学的深入探讨。这里提到了佛教的十二部经和儒家的五千文,彰显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
结尾四句“古人有糟粕,轮扁情未分。且当事芝术,从吾所好云”,则是对前文的总结,认为古人的学说也有不足之处,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这首诗既展示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又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堪称五言古诗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赤谷安禅师塔》这首古诗,创作于初唐时期,大致时间为公元650年至700年之间。此时正是唐代初期,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文化开始繁荣的时期。诗人卢照邻是一位才情横溢的文人,他的诗才横溢,深受当时的文人雅士喜爱。
在创作这首诗时,卢照邻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做过唐朝的官员,后因身体状况不佳辞官回乡。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各地,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也对佛教产生了深厚的信仰。《赤谷安禅师塔》就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佛教在唐代初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文人和士人都对佛教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佛教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卢照邻在这首诗中,通过对赤谷安禅师塔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的敬仰和对生命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