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讲堂
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空梁无燕雀,古壁有丹青。
槐落犹疑市,苔深不辨铭。良哉二千石,江汉表遗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繁华的锦里巷子里有一座古老的中式酒馆,高高的屋檐之下显得有点破败,无人打扰它静谧的生活。此刻的岷山脚下,一座古老的亭子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此间早已没有了燕子与麻雀的嬉戏,只剩下老树盘根错节,光滑的墙壁上还残留着昔日壁画的光彩。
那些曾经的槐花树下,而今落叶满地,让人恍惚间觉得好像是来到了一个荒废的市场。而那一抹长满青苔的古墙,早已辨认不出昔日的碑铭。看那巍峨的汉江,它载着千年之灵,将这美好的故事传承下来。
去完善
释义
1. 锦里:地名,即锦江,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
2. 淹中馆:淹中,指古代山东诸城县的一个学宫;
3. 岷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北部的一座山脉;
4. 稷下亭:位于古代中国齐国首都临淄的稷下学宫附近;
5. 空梁无燕雀:描述讲堂内冷清无人;
6. 古壁有丹青:指墙壁上留有古代的壁画;
7. 槐落犹疑市:通过槐花凋落暗示季节变换;
8. 苔深不辨铭:形容苔藓滋生,以至于难以看清石刻上的文字;
9. 二千石:古代官员的一种等级,此处指的是汉代著名学者文翁;
10. 江汉表遗灵:表示在江汉地区遗留有文翁的智慧和精神。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古代文人墨客聚会的诗篇,诗人通过细致的描绘,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卷。诗中的“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形象地描述了文翁讲堂的地点和环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空梁无燕雀,古壁有丹青”则表现了讲堂的古朴与韵味,让人心生敬意。接下来,诗人以“槐落犹疑市,苔深不辨铭”描绘出讲堂周边的景色,让人感到时光流逝的痕迹。最后,诗人以“良哉二千石,江汉表遗灵”表达了对文翁讲堂的美好祝愿,也传达了古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尊重。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令人叹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文翁讲堂》是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卢照邻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初唐时期,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从南北朝的分裂走向隋唐的统一。在这个时期,儒家文化逐渐复兴,教育事业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卢照邻的人生际遇丰富而曲折。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受到排挤和贬谪。在政治斗争中,卢照邻渐渐对官场失去了信心,开始转向文学创作,希望用文字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
唐朝初年,国家开始大力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使得读书人有了更多的机会进入官场。在这样的背景下,卢照邻通过对文翁讲堂的描绘,表达了对知识和教育的尊重,以及对文人墨客的敬仰之情。他希望年轻人能够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