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怨
金鸭香消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
欲知别后相思意,回看罗衣积泪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金鸭香炉已熄灭,梨花春雨下的重门显得格外沉重。想知道离别后的思念之情有多深?回头看看那件曾经带泪的罗衣。

去完善
释义
"金鸭":这里指铜制的香炉,用以燃烧熏香。
"断魂":形容极度悲痛的心情。
"梨花春雨":梨花与春雨交织的景色,象征离别之情。
"掩重门":指关闭厚重的门,表示主人公沉浸在深深的思念之中。
"别后相思意":指分别后的思念之情。
"罗衣":丝织品制成的衣物,这里指女子的衣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女子思念远行的丈夫的心情。金鸭,指金属制成的鸭形香炉,象征富贵人家的生活;香消,表示时间流逝。首句“金鸭香消欲断魂”意味着繁华不再,孤独难耐,寓示着女主人公思念之情至深。
次句“梨花春雨掩重门”描绘了庭院中梨花盛开的景象,春雨绵绵,似乎掩盖住了重重的大门,暗示她与丈夫的离别之遥。这种描绘不仅为诗歌增添了美感,也营造了婉约哀愁的氛围。
第三句“欲知别后相思意”表现了诗中对女子的关切之情。这告诉读者,作者十分理解这位女子别离之后的思念之苦。而末句“回看罗衣积泪痕”则揭示出女主人公痛苦难言的情愫:她看着自己满是泪痕的衣衫,那些点点滴滴的泪水承载着无尽的思念与期盼。
全诗通过对景物和细节的描绘,充分展示了女主人公真挚深沉的思念之情,使人心生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怨》是唐代诗人戴叔伦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时期(785年-805年)。这一时期,唐朝历经安史之乱后的国力衰微,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
戴叔伦本人出身寒门,生活经历丰富。他曾在战乱中家破人亡,后投身军界,因表现出色被提拔为幕府官员。在诗歌创作上,他注重写实,关心民生疾苦,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诗风沉郁而又不失豪迈,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时代背景方面,贞元年间,朝政腐败,边疆战事不断,百姓困苦不堪。国家正处在一个内外交困的时期,这使得诗人对国家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因此,诗人创作《春怨》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民众苦难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