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
静坐一川微雨,未辨雷音起处。
夜深风作轻寒,清晓月明归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静静地坐在河边,小雨轻拂,分辨不出雷声从哪里响起。深夜里寒风来袭,感觉有些寒冷;清晨时分,月光明朗,该是回家的时候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颂:即“颂赞”之意,此处指赞美、赞扬的诗歌。
2. 陈瓘: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莹中,号了斋,江州德安(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3. 静坐:静静地坐着。
4. 一川:一片平原或水域。川,本意为河流、水道,这里用作量词,表示一片、一处。
5. 微雨:细雨、小雨。
6. 未辨:分辨不清。
7. 雷音:雷声。
8. 起处:响起的地点。
9. 夜深:深夜时分。
10. 风作轻寒:风轻而略有寒意。作,兴起、产生。轻寒,微寒、薄寒。
11. 清晓:清晨、拂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雨中静思的场景,表现出诗人对生活宁静的追求与体验。在雨中静坐的诗人并未被外界嘈杂的声音所打扰,而是在内心寻找宁静的力量。深夜的风带来一丝寒意,而清晨的阳光则引领着诗人走向回归之路。这首诗传达出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的精神境界,令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陈瓘于公元1167年所作。在这一年里,陈瓘作为地方官,经历了民间疾苦,深感百姓生活之艰难。他的职责让他更多地接触民生问题,也因此对国家时政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当时,南宋国家局势复杂,一方面面临着北方金国的压力,另一方面国内政治斗争激烈。朝廷中的党派纷争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正常运转,不少官员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置国家安危于不顾。陈瓘作为一位有良知的官员,对此深感痛心。
在这首诗中,陈瓘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福祉做出贡献。然而,他也意识到现实的残酷,自己的理想可能会因为时代的局限而无法实现。这种矛盾的心情在他的诗中得到体现。
总的来说,《颂》这首诗是在南宋时期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陈瓘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官员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注,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