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虹亭
三年为吏住东滨,重到江头照病身。
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
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座群山数点春。
张翰英灵应笑我,绿袍依旧惹埃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垂虹:指垂虹桥,又名利往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震泽镇,始建于南宋,因桥拱形若垂虹而得名。
2. 东滨:东边的海滨,这里指作者任职的地方。
3. 江头:江边。
4. 病身:生病的身体。
5. 碧波:清澈的水波。
6. 野鸟:栖息在野外的小鸟。
7. 一蓑疏雨:指稀疏的雨点打在蓑衣上。蓑衣,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用草编织而成。
8. 渔人:打鱼的人。
9. 晓月孤轮白:拂晓时月亮像一轮白色的孤舟。
10. 入座:靠近座位。
11. 群山数点春:远处的山峦呈现出春天的景象。
12. 张翰:字季鹰,吴郡吴县人。魏晋之际的文学家,曾任大司马掾,因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便辞官回乡。后世因此将他作为怀念故乡的典范。
13. 英灵:这里指张翰的灵魂或精神。
14. 绿袍:古代官员的袍子,这里指作者的官服。
15. 惹埃尘:沾染上尘土,形容作者虽为官职,但并不追求名利。
去完善
赏析
《垂虹亭》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美景的诗,诗人陈瓘借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无奈。全诗通过对垂虹亭周边景色及自身心态的描绘,展现出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卷。在诗人眼中,垂虹亭周边的自然风光优美宜人,给人以无尽的享受和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垂虹亭》是宋代诗人陈瓘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美景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960-1127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和平繁荣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陈瓘的生活经历非常丰富。他曾担任过多个官职,如国子监博士、太学正等。他在任期间,以清廉、刚直著称,受到朝廷的重用。然而,他也因直言进谏而触怒权贵,多次遭受贬谪。在《垂虹亭》诗中,陈瓘通过描绘垂虹桥的美景,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北宋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垂虹桥位于江苏吴江,是一座古代著名的石拱桥,因其横跨运河,形似彩虹而得名。这座桥不仅方便了当地居民的出行,还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题咏。
总的来说,《垂虹亭》这首诗是陈瓘在北宋时期创作的,通过描绘垂虹桥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和经济发展情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