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
昨日含愁始送春,今朝又复送行人。
江头杨柳不须折,那与愁眉替得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昨天还在满怀哀愁地送别春天,今天又要再次送别离去的人。河岸边的杨柳不用去折取,它怎么能替代愁绪满面的人儿呢?
去完善
释义
1. 昨日:指昨天。
2. 含愁:带着忧愁的心情。
3. 始:开始。
4. 送春:送别春天,这里指春天的离去。
5. 今朝:今天早晨。
6. 复:又。
7. 江头:江边。
8. 杨柳:柳树,古人常以杨柳代指离别。
9. 不须:不需要。
10. 折:折断,这里指采摘。
11. 那与:怎能替代。
12. 愁眉:皱眉,形容忧愁的样子。
13. 替得:代替得到。
14. 颦:皱眉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送人》诗以“昨日含愁始送春,今朝又复送行人”开篇,描绘出春天即将离去时又面临离别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内心忧郁的情绪。接下来的诗句“江头杨柳不须折,那与愁眉替得颦”则是劝诫人们在离别时不必过分伤感和牵挂,因为离别的痛苦并不能通过杨柳、柳絮等物来表达或缓解,反而可能加深悲伤。整首诗将离别之情刻画得细腻入微,表达了诗人对人世间聚散离合的感慨和超脱世俗的感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人》是南宋诗人储泳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45年,当时正值南宋初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诗人储泳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虽在战乱之中仍然坚持读书写作,深受世人敬仰。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对内剥削百姓,对外屈辱求和,导致国家积贫积弱,民生疾苦。而储泳作为一名文人,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对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因此,他在《送人》一诗中,通过描绘离别之情,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生活的同情。
此外,储泳的这首《送人》还反映出当时文人士大夫之间的情谊。在战乱时期,文人之间互相扶持、鼓励,共同为国家、为民族的未来而努力。这也是《送人》一诗的重要背景之一。总之,《送人》一诗是在南宋初年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充分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和人文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