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寿昌道中
山邑少桑麻,清谿卷素沙。
岸崩桥半断,村僻路三叉。
废渡留芳草,深沟卧古槎。
老翁苔石坐,犹自问京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山边的乡村里,很少看到桑树和麻田,清澈的小溪带走了素雅的泥沙。河岸崩塌,小桥也断了一半,这个偏僻的村庄有着三条交叉的道路。荒废的渡口留下了碧绿的芳草,深深的沟渠里躺着古老的木筏。一位老人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依然还在询问着京城的消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山邑:山区的县城或村落。
2. 桑麻:桑树和麻,泛指农事。
3. 清谿:清澈的小溪。
4. 素沙:白色的沙滩。
5. 岸崩:河岸崩塌。
6. 桥半断:桥被毁了一半。
7. 村僻:偏僻的乡村。
8. 三叉:三条分岔的路。
9. 废渡:废弃的渡口。
10. 芳草:青草。
11. 深沟:深深的沟壑。
12. 古槎:古树桩。
13. 老翁:老人。
14. 苔石:长满苔藓的石头。
15. 京华:京城。
去完善
赏析
《行寿昌道中》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所见到的乡村景象。前两句描述了山区田园的恬静与清新,这里的桑麻稀少,清澈的溪流卷起了白色的沙砾。接下来的四句则展示了具体的场景,如岸边崩塌的桥梁,荒僻的小路和废弃的渡口等。最后两句则通过描绘一个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的老人,依然关心着京城的消息,凸显出当地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整首诗以简练的手法勾勒出一幅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画卷,反映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深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行寿昌道中》是南宋著名诗人俞德邻的一首描绘旅途风光的佳作。此诗创作于宋宁宗嘉泰年间(公元1201-1204年),正值南宋中期。在那个时候,南宋政权已经稳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这也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俞德邻在这期间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曾任地方官员,后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他在旅途中感受到了乡村的自然之美和宁静的生活氛围,这些经历都成为了他创作《行寿昌道中》这首诗的灵感来源。
在那时,南宋社会对于传统文化非常推崇,文人墨客们热衷于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这也使得俞德邻的诗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播。这首《行寿昌道中》以其质朴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以及深远的意境,成为了南宋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