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无为张居士
余学无为无所成,每闻风论便神清。
乡人来问真如理,居士能忘物我情。
胜业久应三界护,妙言非止百金轻。
世途多少冥行客,好与分明说化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无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处城市,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在这里也寓意着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2. 张居士:该诗作者的好友,一名信奉佛教的学者。
3. 乡人:指家乡的人或普通人。
4. 真如:佛教术语,指的是事物的真实存在及其规律。
5. 物我情:指物质和自我的感情关系。
6. 胜业:指修行到了一定高度的事业。
7. 三界:佛教中的三种境界,分别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8. 妙言:指佛陀所说的深奥教义。
9. 百金轻:形容教义的价值远超黄金。
10. 冥行客:指在黑暗中行路的人,这里用来比喻那些不明事理的人。
11. 化城:佛教中的一个寓言,指的是一个吸引人的虚幻的城市,用来比喻那些追求解脱但尚未到达彼岸的人暂时驻足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王安礼的这首《赠无为张居士》,开篇表达了诗人自己求学无果的无奈。诗人学习无为之道却未能有所成就,每当听到高人的谈论时,总会感到精神清爽。接着,诗人通过乡人向居士请教真如之理的场景,展现了张居士的高尚品质,以及他超脱物我的境界。诗人在接下来的两句中,强调了张居士的智慧和道德,指出其卓越的成就早已得到了三界的庇护,而他的妙语也并非仅仅是百金的分量可以衡量的。最后,诗人以批判的态度,指出现实社会中有多少盲目追求名利的人,希望能借由与张居士的对话,让他们明白真正的解脱之道。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无为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恶。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无为张居士》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诗的作者是王安礼(1034-1095),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等要职。
在王安石变法期间,王安礼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但在某些问题上与王安石存在分歧。他在政治生涯中,曾多次被贬谪,历经坎坷。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王安礼因政治原因被外放至地方任职,远离了朝廷的政治斗争,这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民间百姓的疾苦。
北宋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复兴,佛教和道教的影响逐渐减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士人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倡导个人修养和道德伦理。张居士作为无为而治的代表人物,他提倡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这与王安礼在政治生涯中所经历的曲折人生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此,王安礼在《赠无为张居士》一诗中,表达了对自己政治生涯的感慨和对张居士生活态度的赞赏。他以苏轼为榜样,希望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格魅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