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留忠斋山茨

标题包含
留忠斋山茨
身何止不获,其背谁得窥。 心何存不测,其乡孰能知。 身心尚无迹,屋庐更何即。 变动元不居,问君欲奚适。 放之弥太虚,宇宙总我庐。 收之付野草,山茨敛吾居。 宇宙非穷大,山茨岂云细。 身心非以形,随寓靡有异。 此道淡不厌,淡中味何穷。 万物孰能动,真乐此室中。 或疑天下儒,久游蓬莱岛。 岂伊素草茅,但以盖茅好。 达者舍此谁,若将终身茨。 仁宅本同归,问舍非自私。 宇宙浩如许,藏用如谨独。 山固屹不移,茨敝当再覆。 覆可久自娱,庭草听自如。 茅茨或不翦,古圣兴不殊。 乐山见仁人,如茨看荣贵。 此屋虽似卑,谁识最高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身体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背后又有谁知道呢? 心灵有着无尽的奥秘,家乡里谁能真正了解呢? 身体和心灵还没有找到踪迹,房屋和村庄又在哪里呢? 变动的事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请问您想前往何方呢? 放开胸怀拥抱浩瀚的宇宙,那里便是我的家。 缩小视野回归自然的怀抱,山中就是我的住所。 宇宙并非无限广阔,山间小屋也并非狭小拥挤。 身体和心灵无形无影,无论何处都能适应。 这种平淡无奇的生活方式并无厌倦之处,平静中蕴含无穷的韵味。 万物之中没有哪种力量能够动摇我,真正的快乐就在这间小屋之中。 有人怀疑天下的儒士,长久地游荡在蓬莱仙境。 他们并非是喜欢粗布衣,只是觉得茅屋比较合适。 明白的人舍弃其他的一切,就像终生都在搭建茅屋。 仁爱的居所原本就源于自然,询问居所并不是出于自私。 宇宙如此浩渺辽阔,我们只能努力地藏着,独自修行。 山势稳固屹立不倒,茅屋即使破败也需要再次修缮。 自我满足可以带来长久的快乐,庭院里的花草可以自由生长。 茅屋或许需要修剪,但是古人还是那么重视它。 喜爱山的人也会欣赏仁人,如同看重豪华富贵的人一样珍视茅屋。 这个房子虽然看似低贱,有谁真正懂得它的最高尚的品质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留忠斋山茨》:南宋诗人包恢的诗歌,留忠斋指代作者住所的山斋。 2. 茨:茅屋。 3. 身何止不获,其背谁得窥:身体是静止不动的,背后的东西别人无法看到。 4. 心何存不测,其乡孰能知:内心想法难以预测,故乡的人也无法了解。 5. 身心尚无迹,屋庐更何即:身体和心灵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房屋也无法跟随它们而存在。 6. 变动元不居,问君欲奚适:事物总在变化,不知道你打算去哪里。 7. 放之弥太虚,宇宙总我庐:放眼望去是无尽的天空,整个宇宙都是我居住的地方。 8. 收之付野草,山茨敛吾居:缩回来看只是一片杂草,山间的茅屋才是我的居所。 9. 宇宙非穷大,山茨岂云细:宇宙并非无穷大,山间的茅屋也不应该被轻视。 10. 身心非以形,随寓靡有异:身体和心灵都不是固定的形状,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 11. 此道淡不厌,淡中味何穷:这种生活方式虽然平淡却不令人厌倦,其中的韵味无穷无尽。 12. 万物孰能动,真乐此室中:世间万物都无法打动我的心,真正的快乐就在这个房间里。 13. 或疑天下儒,久游蓬莱岛:有人怀疑天下的儒士,长久地游玩在蓬莱仙境。 14. 岂伊素草茅,但以盖茅好:难道只是因为喜欢茅草屋顶,才选择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吗? 15. 达者舍此谁,若将终身茨:通达的人除了这样的生活还能选择什么,仿佛一辈子都要生活在茅屋里。 16. 仁宅本同归,问舍非自私:追求仁爱的人们的住所原本都是相同的,询问居所并不是自私的表现。 17. 宇宙浩如许,藏用如谨独:宇宙如此广阔,隐藏自己的才能就像独自谨慎行事一样。 18. 山固屹不移,茨敝当再覆:山势稳固不会改变,茅屋破旧了可以重新覆盖。 19. 覆可久自娱,庭草听自如:茅屋可以长久自我娱乐,庭院里的花草可以自由生长。 20. 茅茨或不翦,古圣兴不殊:茅屋也许不用修剪,古代圣人兴起时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21. 乐山见仁人,如茨看荣贵:喜好山水的人会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像居住在茅屋中也能看到荣华富贵。 22. 此屋虽似卑,谁识最高致:这间茅屋虽然看似卑微,谁能知道它最高的品质呢?
去完善
赏析
《留忠斋山茨》是南宋诗人包恢的诗词作品,这首诗语言清新,构思巧妙,充满了哲理和人生感悟。诗人以“山茨”为题,以山茨为背景,探讨了人生的真谛,展现了诗人的哲学思考和人格魅力。 首联诗人以“身何止不获,其背谁得窥”发问,形象地表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接着在颔联中以“心何存不测,其乡孰能知”进一步揭示了心灵的深奥与隐秘,强调人心难测。然后,在颈联中诗人笔锋一转,指出:“身心尚无迹,屋庐更何即。”表现出人对自身的困惑和无奈。 接下来的两联,诗人通过描述宇宙的辽阔和山茨的狭小,提醒人们无论在何处,只要心境宽广,都可以找到内心的安宁。同时,诗人也揭示了人性并非局限于形体,而是随着境遇的变化而改变,这也是苏轼所说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道理。 在接下来的几联,诗人以“此道淡不厌,淡中味何穷。”“身心非以形,随寓靡有异。”强调了人生之乐在于平淡自然,不拘泥于物质条件,而在于内心的满足与宁静。最后诗人又以“宇宙浩如许,藏用如谨独。”的形象描绘,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即使在简陋的环境中也能保持自己的尊严和高洁品质。 总的来说,这首诗从多个角度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留忠斋山茨》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包恢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公元1234年前后,正值南宋末年。在这段时间里,包恢经历了宦海沉浮,曾担任官员,后又因战乱而退居故里。 当时,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金兵南侵,战火连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包恢深感世事无常,故将人生寄托于山水之间。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忠诚报国、清廉为官的坚定信念,以及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包恢在诗中描绘了留忠斋周边的风光,通过对山茨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民族精神的坚守。同时,这首诗歌也反映了南宋末年知识分子在社会动荡中的忧患意识和人格操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