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口占
人于不病时,岂知病时恶。
重如加刀锯,轻亦急束缚。
寒如大冬冰,热则盛夏铄。
四肢外犹解,五脏内似剥。
石卧身经难,木瘦气削弱。
痛苦千万端,坚忍力不角。
贵势富强身,不能与我博。
若非祸自求,安受外气虐。
一息秋毫间,不来不可度。
百忧一不兴,百念一不作。
万事不到胸,万卷束高阁。
学在身外者,无一可倚托。
坎中维寸心,不乱犹独觉。
清明尚如在,志气神自握。
如围城未陷,主帅守弥确。
如敝屋未颠,主翁立尤卓。
或悠然以游,何惧以何怍。
人能处未病,如病乃良药。
生本自忧患,死反由安乐。
恃吾身安强,气马恣奔薄。
精炎火焚林,物溺水赴壑。
醲醉酒池竭,姣淫欲海涸。
魄坏魂何存,神去气宜索。
盛年已衰翁,槁形止虚壳。
如饮鸩自毒,如操刀自斫。
病殒何怨尤,孽非天殒落。
病中因苦口,戒以命为谑。
我幸非此证,不似彼舛错。
惟震雷巽风,二者相击搏。
平生一泓水,洗手双赤脚。
何为攻之惨,欲庇无智略。
欲进不得前,欲退不得却。
如竟不可瘳,废弃真刖若。
无复行世间,岂更步可学。
借曰病未死,饿死可云莫。
安之若天命,天命非冥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人们在没生病的时候,无法理解病痛带来的困扰。病痛加重时,犹如被刀锯切割;减轻时,也被紧紧束缚。痛苦如寒冬冰冷,也似夏日的烈日灼心。疾病让四肢乏力,五脏六腑像被剥离一般。躺在病床上的日子如同艰难的挑战,体力消瘦、精神衰弱。忍受着无尽的痛苦,坚韧的力量也难以为继。富贵强身的身躯,却无法与疾病抗衡。如果不是自己招致灾祸,怎能承受外邪的侵害呢?生命在呼吸之间,生死未卜。百病不生,万种念头不起。一切纷扰不再扰乱内心,万卷书籍束之高阁。学习之外的事物,都无法依赖。内心的坚定,如身处困境依然保持清醒。神志清晰如初,掌控自我。就像坚守孤城的主帅,即使城池危在旦夕,依然坚定信念。就好像房屋尚未倒塌,主人仍屹立不倒。从容漫游,无畏无惧。人们能够防范于未然,就能把疾病当作良药。生活原本充满忧患,死亡反而带来安宁。骄傲自大、放任欲望,终究自取灭亡。身心受损,如何找回灵魂与精神的寄托?正当壮年时,却已如枯木残躯。酒醉如沉溺于水池,色欲如跌入深渊。壮志消逝,徒留空壳。心神失守,身体力疲。重病离世,又何必怨愤。人生的苦难,皆为自作自受。病痛之中接受教训,用生命为代价告诫自己。庆幸我未受此病苦,不至于走错路。只有雷霆万钧的气势,方能抵挡疾病的侵扰。曾几何时,面对疾风暴雨,我只用一双赤脚抵御。为何病症如此残酷,连智慧的策略都难以应对?欲前进不得,欲后退不得。如果疾病无法治愈,岂不是真的被遗弃了吗?再也无法行走世间,又如何学起走路呢?如果生命还未终结,那么饥饿而死也是不可避免的。学会平静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非陷入无尽的黑暗。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口占:即兴吟咏。
2. 刀锯:古代的刑罚工具,指身体承受的痛苦。
3. 束缚:限制、拘束。
4. 大冬冰:形容寒冷的冬天。
5. 铄:熔化。
6. 四肢外犹解,五脏内似剥:描述病中的痛苦感觉。
7. 石卧:卧病在床,身体沉重如石。
8. 木瘦:病重导致身形消瘦。
9. 角:竞争。
10. 富贵势强身,不能与我博:即使贵富强大,也无法替代病人承受病痛。
11. 外气虐: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
12. 一息秋毫间,不来不可度:表示生死之间的微妙变化。
13. 百忧一不兴,百念一不作:形容心无杂念,精神内敛。
14. 万卷束高阁:指读书的知识无法运用到病中。
15. 坎中维寸心,不乱犹独觉:比喻内心坚定,保持清醒。
16. 清明尚如在,志气神自握:神志清醒,自我控制。
17. 如围城未陷,主帅守弥确:表示病中保持坚定的心态。
18. 如敝屋未颠,主翁立尤卓:比喻病中维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19. 悠然以游,何惧以何怍:表示病中保持自然的心境。
20. 生本自忧患,死反由安乐:指出生命原本充满忧患,死亡反而可能带来安宁。
21. 气马:狂暴的气焰。
22. 奔薄:激烈地冲击。
23. 精炎火焚林:形容精气耗尽。
24. 物溺水赴壑:沉溺于欲望无法自拔。
25. 醲醉:过度饮酒。
26. 酒池竭:形容酒瘾消失。
27. 姣淫欲海涸:形容消除过度的性欲。
28. 魄坏魂何存,神去气宜索:表明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
29. 衰翁:形容年老体衰的人。
30. 槁形止虚壳:形容病重的身体虚弱不堪。
31. 如饮鸩自毒,如操刀自斫:比喻自己对自己造成伤害。
32. 怨尤:抱怨、怨恨。
33. 天殒落:上天的惩罚。
34. 病中因苦口,戒以命为谑:劝诫人们在病中珍惜生命。
35. 此证:这种病症。
36. 舛错:错误、失当。
37. 震雷巽风:形容外界的压力。
38. 一泓水:一片清水,比喻内心的纯净。
39. 洗手双赤脚:洗去污秽,保持清白。
40. 攻之惨:受到严重的攻击。
41. 无智略:缺乏智慧谋略。
42. 若废真刖若:如果病重到无法行动,就如同被砍掉了双脚。
43. 安之若天命,天命非冥寞:接受命运的安排,相信命运并非神秘莫测。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人生感悟的诗词。诗人以病痛为主题,通过亲身体验,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脆弱,以及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
诗的开篇描述了病中的种种痛苦感受,如“重如加刀锯,轻亦急束缚”,形象地描绘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溺于病中的无奈,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贵势富强身,不能与我博”。这表明,无论处境如何,每个人都应该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表达了人在病中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信仰。他认为,只有在困境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百忧一不兴,百念一不作”,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同时,诗人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要过分依赖外在的东西,因为真正支撑我们的,是内心坚定的信念。
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强调了面对病痛应有的态度,即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安之若天命,天命非冥寞”。这是一种超越生死、超越痛苦的境界,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病中口占》是南宋诗人包恢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难以考证。然而,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了解诗人生平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来体会诗歌的内涵。
诗人包恢(1182-1264),字宏父,号敝帚,严州寿昌(今浙江建德市)人。他历任刑部尚书、礼部尚书、资政殿学士等职,堪称南宋政坛的重要人物。在诗人的生涯中,他曾遭遇过多次病痛困扰,这或许正是《病中口占》一诗创作的直接动因。
《病中口占》一诗创作时,南宋王朝已近尾声,国土丧失严重,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尽管诗人身为官员,但他对国家的忧虑、对自己病体疲惫的感叹以及对国事的无奈情绪皆跃然纸上。与此同时,由于早年曾受教于朱熹,包恢对于儒家道德修养和民本思想有着深厚的信仰。
综上所述,《病中口占》这首诗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诗人根据自身经历与感受而作。其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表现了他对个人命运感慨的无奈心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