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言
言之或未行,前哲所不取。方寸虽浩然,因之三缄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说的话如果还没有付诸实践,那是前人所不能接受的。尽管你的心中充满正气,但因为这些原因,我选择保持沉默。

去完善
释义
三缄口:古代谚语,比喻谨慎言谈,不轻易发表言论。

去完善
赏析
《诫言》:这首五言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言论与行动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言之或未行”,表明了先贤们认为光说不做是不被认可的。尽管诗人内心怀有强烈的愿望和抱负,但仍保持谨慎的态度,因此选择“三缄其口”。这首诗具有警世的意味,提醒人们在行动之前要三思而后言,避免夸夸其谈而无实际行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诫言》是唐朝诗人权德舆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786年前后,此时正是安史之乱后的一段时间。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平实的语言、深刻的道理,告诫世人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的约束,以及恪守礼仪的重要性。
在这个时期,权德舆本身也经历了一些人生起伏。他曾担任唐德宗的宰相,但因不满朝政腐败而辞官回乡,并在故乡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这一经历使他对世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他创作此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此外,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由盛转衰的阶段。虽然大唐盛世已经不再,但传统的儒家思想依然深入人心,人们对于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仍然很高。在这种背景下,权德舆通过《诫言》这首诗,传递出对世人修身齐家的期许,以及对社会和谐稳定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