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转庵韵
能诗何殊臂使指,得句不愁人背毁。
诗何缘瘦道自肥,谁嘲饭颗山前甫。
誓不惊人死不休,言是良工心独苦。
骊黄牝牡元不问,智诈勇贪俱可使。
合时端如锥画沙,悟处快于瓴建水。
赵诗平澹谢奇古,所以吾侪夸絜矩。
转庵更是可怜人,诗眼既高窥字髓。
我生何能补一字,君美非溢私两喜。
更须传抄及同社,定不惊嗟斯是取。
骚坛摩垒真几人,安能碌碌数余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能作诗好比手使臂,有佳句便不怕他人背议。
因诗情致而自道丰满,谁又能嘲讽那饭颗山前的才士呢?
发誓非要惊人才肯罢休,此乃高人之匠心独具之苦衷。
诗歌之旨本无须过问,智慧、诡计、勇气、贪婪皆可以驾驭。
合适之时如同锥画沙般顺畅,领悟之时似快于瓴建之水。
赵诗平和谢诗奇特古雅,这便是你我之间所津津乐道的。
转庵居士也是可怜之人,他的诗眼光高,洞察字句精髓。
我在诗歌上难以增添一字,你的赞美并非过誉,我们皆喜。
更要广泛传播与同道友人,必然不会惊讶和嗔怪这种选取。
在诗词坛中真正角逐之人又有几个,怎么能随便算上我等平庸之辈呢?
去完善
释义
能诗何殊臂使指:能写诗就像使用手臂一样的简单自如。这里的“何殊”是“无异”的意思,表达诗人认为写诗并无难度。
得句不愁人背毁:只要有了好的诗句,就不用怕别人背后说坏话。这里“背毁”指的是在背后诋毁或批评。
诗何缘瘦道自肥:诗歌为什么会消瘦,而道理却越发丰满?这是诗人对诗歌的一种理解,意味着诗歌表达的情感虽然消瘦,但却充满了深远的哲理。
谁嘲饭颗山前甫:这是引用杜甫的典故,意为谁能嘲笑那些在诗歌创作道路上不断追求的人。这里的“饭颗山”指的是杜甫创作之地。
誓不惊人死不休:誓言不创作出惊人的作品就永不罢休。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创作的执着和决心。
言是良工心独苦:这就是说优秀的工匠在做工时心中感受特别辛苦。这里诗人将写作比作手艺,表达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与付出。
骊黄牝牡元不问:无论是美好的还是不好的都不去计较。这里“骊黄牝牡”是指好坏不分,强调的是创作中要敢于尝试,不拘泥于形式。
智诈勇贪俱可使:智慧、欺骗、勇气和贪婪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素材。这里诗人指出艺术创作应取材广泛,不拘一格。
合时端如锥画沙:合适的时机就如同用锥尖在沙子上画画。这里“锥画沙”是一种技艺高超的绘画技巧,比喻在恰当的时候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才华。
悟处快于瓴建水:领悟到灵感时的喜悦如同瓴水倾泻而出。这里“瓴建水”是指瓴水从高处流下的景象,用来形容诗人领悟到创作灵感的愉悦。
赵诗平澹谢奇古:赵氏的诗平淡无奇,但仍有自己的特色。这里“谢奇古”表示虽然平常,但也有一番特别的韵味。
转庵更是可怜人,诗眼既高窥字髓:转庵是个令人怜爱的人,他的诗眼高绝,能够洞察文字的本质。这里表达了对转庵诗人才能的赞美。
我生何能补一字,君美非溢私两喜:我的生命怎么可能补充一个字呢,你的美并非溢于言表,我们都有各自的欢喜。这里表达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相互欣赏和尊重。
更须传抄及同社,定不惊嗟斯是取:更要将这首诗传播给同好之人,让他们知道这并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成果。这里“同社”指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骚坛摩垒真几人,安能碌碌数余子:在文学创作领域真正有所成就的人屈指可数,怎么能随便列举一些平庸之人呢。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和对同伴的期许和信心。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诗歌创作的唱和之作。诗人借诗的韵脚,畅谈对于诗歌的理解与感悟,以及诗人的创作态度和风格。
首先诗人认为写诗就如使用手臂一般自如,只要有好的句子,就不必担心被他人批评。接下来诗中提到了“骊黄牝牡元不问”,意味着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并不在意事物的本质如何,而是着重于表达内心所想,无论是智慧、欺诈、勇敢还是贪婪都可以化为诗篇。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不拘一格的创作精神。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到:“赵诗平澹谢奇古,所以吾侪夸絜矩。转庵更是可怜人,诗眼既高窥字髓。”这是在说赵宋时期的诗歌以平淡为上品,而转庵(作者的朋友)的诗歌则有高超的鉴赏力,能够洞察字句深处的精神。
最后诗人表示自己的诗歌虽然无法做出大的改进,但是与朋友共享快乐也是一种喜悦。同时期待更多的诗友一起切磋交流,共同提升诗歌水平。全诗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诗歌态度,体现出诗人对诗歌的热爱与执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次转庵韵》是南宋诗人许及之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具体年份不详,大约在宋宁宗时期(1194年-1224年在位)。
在这个时期,宋朝政治腐败、内忧外患,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诗人许及之身处其中,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观察和体验。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此外,许及之个人在当时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的创作背景。他曾担任朝廷要职,但因政治斗争而遭到贬谪。这些人生际遇使他对官场冷暖和人世沧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从而在诗歌中表现出深沉的感慨和哀愁。
总的来说,《再次转庵韵》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时期,诗人在其中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同时也见证了一个朝代的衰落和百姓的痛苦。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情感基础和价值取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