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将归山

标题包含
将归山
野人惯去山中住,自到城来闷不胜。宫树蝉声多却乐, 闻道旧溪茆屋畔,春风新上数枝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姚合(777年-843年),字大凝,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与贾岛并称“姚贾”。 姚合出身贫寒,年轻时曾以卖药为生。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诗歌创作。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山野之人习惯在山林中居住,但来到城市后感到无比沉闷。皇宫里的树木和蝉鸣仿佛显得更快乐一些。听说那条老河边的茅屋旁,春风已经让几根藤蔓抽出了新芽。
去完善
释义
《将归山》:姚合(唐代诗人,字大凝,号虚玄子,历任监察御史,金州刺史等职,与贾岛友善,诗风清朗峭拔)。 1. 野人:指隐逸之士或乡村之人,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 2. 山中住:在山区生活。 3. 城来:从城市来到。 4. 闷不胜:烦闷得无法忍受。 5. 宫树:宫廷里的树木。 6. 蝉声:指夏季的蝉鸣声,常常被古人用来象征繁盛、热闹的景象。 7. 却乐:拒绝音乐,表示自己不追求繁华声色的生活。 8. 旧溪:过去常去的溪流。 9. 茆屋:茅屋,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过去的住所。 10. 春风:春天温暖的气息,也可比喻时代的发展变化。 11. 新上:刚刚出现。 12. 数枝藤:几根藤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厌倦城市喧嚣,向往山林生活的情怀。首句“野人惯去山中住”,以自谦之词表露其隐逸之志,表现出对乡村山野生活的热爱。次句“自到城来闷不胜”则突出了诗人在城市的困扰和压抑。第三、四句通过“宫树蝉声多却乐”和“春风新上数枝藤”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乡村自然生活的眷恋和期待。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将归山》是唐朝诗人姚合的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46年,当时姚合在朝为官,任监察御史。由于他对官场的不满和对自己政治地位的不满足,他开始向往归隐山林的田园生活。 在这个时期,唐帝国已经进入了晚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皇帝昏庸无能,宦官、藩镇割据势力纷纷崛起,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姚合作为一位正直的文人,对这种混乱局面感到十分失望。因此,他选择了放弃官职,回归自然的生活。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尘世纷扰的厌恶和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山中景物细腻的描绘,展示了一幅悠然自得的田园画卷。同时,也反映出姚合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和无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