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剡溪月下泛舟

标题包含
剡溪月下泛舟
岁残清夜一溪澄,更爱千峰霁月升。 天地高低银色界,山川表里玉壶冰。 裘单拥火宜无倦,石响舟行恐不胜。 休数兴来并兴尽,兹游今古亦何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铚(1038-1116),字性之,号汝阴老民,北宋文学家。他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王珪是著名学者,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左丞等要职。 王铚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府任职,历任州...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年末宁静的夜晚,溪水显得格外清澈,更让人喜爱的是那雨后初晴的山峰,月亮升起的美景。 整个宇宙仿佛被银色的光线勾勒成一个巨大的世界,山脉、河流、树林都被冰雪覆盖,如同一个巨大的玉壶。 在这寒冷的夜晚,披着皮草、燃着火把的人不应感到疲倦,水声回荡在山谷中,小船行走在水面上,都似乎承受不住这严寒。 与其在意这次出游的快活和结束时的情况,不如想想从古至今,这样的旅行有多少?
去完善
释义
1. 剡溪:位于浙江绍兴,古人常以剡溪泛舟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 2. 清夜:清静的夜晚; 3. 千峰:形容山峰众多; 4. 霁月:雨后天晴的明月; 5. 银色界:指月光照耀下的世界; 6. 玉壶冰:指月光下清澈的水面; 7. 裘单:单薄的皮衣; 8. 石响:水击石头的声音; 9. 舟行:乘船行进; 10. 不胜:承受不住; 11. 休数:不要细说; 12. 兹游:这次游玩; 13. 今古:从古至今; 14. 何曾:什么时候有过。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剡溪为线索,描绘了作者在月光下泛舟的景象。首联“岁残清夜一溪澄” 突出了夜色中剡溪的宁静与清澈,而“更爱千峰霁月升”则展现出作者在欣赏月光的同时,也感受到山峰之间的壮丽景色。 颔联“天地高低银色界,山川表里玉壶冰”进一步拓展了视野,将整个自然界的银色和玉壶冰相比拟,既表达了月色之美,又传达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颈联“裘单拥火宜无倦,石响舟行恐不胜”笔锋一转,提到了寒冷的夜晚以及沿途的风险,暗示了尽管自然环境带来美景,但也隐藏着挑战。 尾联“休数兴来并兴尽,兹游今古亦何曾”传达了诗人豁达的态度,意味着人生得意须尽欢,珍惜眼前的美景,不要过分在意兴起或兴尽的瞬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剡溪月下泛舟》是南宋著名诗人王铚所作。这首诗意境优美,抒发了作者在剡溪月下游船的悠然自得之情。诗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方面: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政治形势较为稳定,江南地区经济相对繁荣。诗人王铚在当时生活富裕,有着较好的社会地位,这使得他有条件关注和欣赏周围的自然风光。 在人生际遇方面:王铚生活在南宋,这是一个文人雅士辈出的时代。他本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长大后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文人。他在文学、史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在诗歌创作上,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然而,尽管他在文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现实生活中,他的官运并不亨通,这使他更加珍视与亲人朋友共度的时光。 在时代背景方面: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江南水乡的独特风貌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此外,当时的南宋朝廷比较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为诗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