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江山作
叠叠青山相送迎,遶溪幽树万蜩呜。
我来场屋无声字,也在神仙洞里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重峦叠嶂的青山为我迎来送往,环绕溪流的是繁茂的树木与阵阵蝉鸣。
我来到这静谧的书斋,感受无声的墨字之美,仿佛行走在神仙居住的洞府之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叠叠:重重叠叠的意思。这里形容连绵不断的山峦。
2. 青山:青翠的山峰。
3. 送迎:送别和迎接。这里是说青山环绕,好像在送行又好像在欢迎。
4. 遶溪:环绕着溪流。
5. 幽树:深幽的树木。
6. 万蜩呜:万蝉齐鸣的景象。蜩是蝉的一种。
7. 我来:诗人来到。
8. 场屋:古代科举考试的地方。这里借指科举考场。
9. 无声字:无声的字体,即没有书写的字。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并未参与科举考试。
10. 神仙洞:形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地方。这里可能是诗人在比喻自己所在的环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陈藻在江山之间的游历。首句“叠叠青山相送迎”生动地展示了山峦的连绵不断,仿佛在迎接和送别诗人的到来。紧接着的“遶溪幽树万蜩呜”形象地描述了溪水环绕、树木繁茂的环境,同时通过“万蜩呜”的声音,使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接下来的“我来场屋无声字”,则是诗人观察自己内心的变化,并联想到自己在庙宇中行走的经历。这里的“无声字”是指庙宇中的文字没有声音,意味着诗人在沉思反省自己的言行。而“也在神仙洞里行”则暗示了诗人借助于山水之间的灵气,追寻精神境界的提升。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山川为背景,表现出了诗人寻幽访古、追求心灵升华的精神面貌。同时也通过描写自然的壮观与宁静,反映了诗人的个人心境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江山作》是宋代诗人陈藻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宋朝末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江山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自古以来就是江南地区的交通要冲和经济重镇。这首诗描绘了江山的美景以及诗人在此地的所见所感。
陈藻在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卓越的文学才能,但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直到晚年才成为一名地方官员。这段曲折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世态人情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游览江山时,他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名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