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立春后休沐

标题包含
立春后休沐
心与青春背,新年亦掩扉。渐穷无相学,惟避不材讥。 积病攻难愈,衔恩报转微。定知书课日,优诏许辞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随着年龄的增长,新年已过,青春的气息渐行渐远。贫穷渐渐让人失去了求知的热情,只能尽力避免那些指责无能的讥讽。长期的疾病让康复变得困难,但感恩的心情依然强烈,希望通过回报来表达感激之情。可以预见的是,终有一天,会因才华出众而获得皇帝的许可,让我离开这个纷扰的世界,回到那与世无争的书斋。
去完善
释义
1. 青春:指春天。2. 掩扉:关闭门窗。3. 无相学:没有相似的事物可以学习。4. 不材:不材之木,意指无用之物。5. 攻:这里是疾病逐渐加重之意。6. 衔恩:指接受恩情。7. 优诏:美好的诏令。8. 许辞归:允许辞职回乡。
去完善
赏析
《立春后休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立春之后暂时放下忙碌的工作,享受短暂的休息时光的心境。首句“心与青春背”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感叹岁月匆匆,青春已逝。紧接着的“新年亦掩扉”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闭门谢客的场景,暗示自己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想要远离尘嚣,独享宁静。 接下来的两句“渐穷无相学,惟避不材讥”,诗人以自嘲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困境,他认为自己已经逐渐贫穷到无法学习新知识,只能避免被别人嘲讽自己无用。然而这种看似消极的表述却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积病攻难愈,衔恩报转微”这两句中,诗人提到自己的病痛难以痊愈,但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他还是心存感激,希望有一天能够回报那些给予他帮助的人。 最后两句“定知书课日,优诏许辞归”,诗人表示一旦身体恢复健康,他必定会重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用自己的才华去报答国家的恩情。整首诗虽然表达了一些困苦和无奈,但在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心态下,依然透露出一股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立春后休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包佶在公元765年左右创作的。这个时期正值安史之乱结束后的恢复期,唐王朝的国力逐渐开始复苏。然而,诗人包佶却在这个时期遭遇了人生的波折。他曾在朝为官,但因故被贬到地方,心中充满无奈和感慨。 在这个过程中,包佶对民间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百姓的生活困苦有了深刻的体会。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首《立春后休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描述了立春时节,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重用贤能、政治清明的期盼。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他在逆境中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