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俊明李提举 其二

标题包含
送俊明李提举 其二
幸甚联台余五月,户庭微细事皆知。 山中菊径多归思,膝下莱衣少脱时。 吏散庭空无滞牒,客来酒尽只新诗。 耳闻眼见谁虚实,写与行人作口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幸运的是我们在一起已经有五个月了,家中的琐事我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山中的小路上满是回归的念头,膝盖下的儿童似乎很少离开。当官员散去、庭院空无一人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滞留的文件。客人来时,酒已经喝完了,只剩下新的诗篇。听到和看到的事情,谁来判断真假呢?那就把它写下来,让路过的人也听听吧。
去完善
释义
幸甚联台余五月:联台,指政务、政事;五月,这里指的是诗人此时在任期的第五个月。这句意思是,很幸运能在政务中一起度过这第五个月。 户庭微细事皆知:户庭,家门、家庭;微细事,琐碎的事务。这句是说,家中的琐事你都知道。 山中菊径多归思:菊径,指菊花开的山路;归思,思乡之情。这句的意思是,看着山中的菊花,让人产生许多思乡之情。 膝下莱衣少脱时:膝下,形容与父母亲近;莱衣,一种百姓穿的粗布衣服。这句意味着很少有机会脱下莱衣去孝敬父母。 吏散庭空无滞牒:吏散,指官员散去;庭空,形容官府办公场所空旷;滞牒,指积压的文件。这句表达的是官员散去之后,官府工作清闲,没有积压的文件需要处理。 客来酒尽只新诗:客人来了,用尽美酒,只剩下写诗来表达心情。 耳闻眼见谁虚实:意思是说听见的和看见的都是真的吗?表示对事实真相的思考。 写与行人作口碑:将所闻所见写成诗句,让路过的行人作为传颂的故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方大琮写给俊明李提举的离别赠言。从诗中可以看出,两人交往时间并不长,但关系却非常融洽。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们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以及离别的惆怅之情。 首联“幸甚联台余五月,户庭微细事皆知”,表达了诗人与对方相识的喜悦和对友情的珍视。在这短短的五个月里,他们互相了解,亲密无间。诗人用“户庭微细事皆知”来形容这种深厚的友谊,表达了他们对彼此的信任和关爱。 颔联“山中菊径多归思,膝下莱衣少脱时”,以山中菊花和膝下莱衣为喻,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庭的眷恋。诗人在这里暗示了离别在即,他们的友情也将告一段落,这让诗人感到十分惋惜。 颈联“吏散庭空无滞牒,客来酒尽只新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相聚时的场景。闲暇时,他们在庭院里畅饮,谈论诗词歌赋;公务之余,则相互切磋,共同进步。这种恬静而美好的生活令诗人难以忘怀。 尾联“耳闻眼见谁虚实,写与行人作口碑”,是诗人对方俊明品格的赞美。他认为,无论是道听途说还是亲眼所见,方俊明的品质都是真实的、高尚的。诗人希望这些美好的品质能够传颂于世,成为人们口中赞誉的佳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俊明李提举 其二》是南宋诗人方大琮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 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治相对稳定,但由于北方金国的威胁,国防压力仍然较大。经济上,南方地区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商品经济逐渐繁荣。此外,南宋在文化艺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诗歌、书法、绘画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宋文化。 方大琮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方大章是著名文人,兄弟三人皆为进士出身。方大琮年轻时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学,历任官职,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他在任期间,关心民生,体恤百姓,受到民众的爱戴。然而在政治斗争中,他因直言敢谏而被排挤,一度遭到贬谪。然而,他并未因此气馁,仍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国家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首诗中,方大琮表达了对友人李提举的深切眷恋和不舍之情。他以比喻的手法,将离别的愁绪寄托于眼前的景物之中,表达了朋友间真挚的友谊和无尽的思念。这首诗既展现了方大琮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故乡的眷恋。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