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夜闻钟
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
霜风吹寒月,䆗窱虚中上。
前声既舂容,后声复晃荡。
听之如可见,寻之定无像。
信知本际空,徒挂生灭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深人静时,聆听古寺钟声,静谧山林回响不息。
寒霜冷风吹过夜空,伴随明月清辉洒满人间。
钟声初起时悠扬婉转,随后又回荡出浩渺开阔。
声音仿佛能在耳边看见,然而寻找却不见其形象。
领悟到世间万事皆空,便不会再执着于生死得失。
去完善
释义
1. 夜卧:夜晚休息,指睡觉时。
2. 夜钟:晚上的钟声,此处指的是寺庙的钟声。
3. 静:安静,宁静。
4. 山更响:在山中显得更加响亮。
5. 霜风:寒冷的秋风。
6. 寒月:冷月的意思。
7. 䆗窱:形容声音悠扬。
8. 虚中上:从空虚的地方传来的声音。
9. 舂容:指声音丰满而和谐。
10. 晃荡:指声音动荡不定。
11. 本际空:佛家用语,意思是万物的根源是空无的。
12. 徒挂生灭想:意思是人们只知道万物有生有灭,却不知万物本质是空的。
去完善
赏析
《山夜闻钟》是一首描绘山中夜晚聆听钟声的诗。诗人通过对夜的寂静、风声的寒冷、月光的皎洁以及钟声的回荡等环境的细致描绘,营造出一个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人在其中表现出了对生活的超脱与洒脱,用钟声引导人们达到“本来无一物”的空寂境地。整体而言,这首诗在描述自然景物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生命本质的思考,具有很强的哲理意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夜闻钟》是唐代诗人张说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710年至711年间,此时正值唐朝开元初年,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逐渐繁荣。然而,由于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和政治斗争,民间疾苦仍然严重,这也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张说在当时的唐朝政治舞台上地位显赫,曾任尚书令、中书令等要职,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任职期间,积极推动政治改革,提倡节俭,关心民生,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受到朝中权臣的排挤,他的政治生涯也充满了曲折。
在这段时间里,张说游历了许多地方,亲身感受到了民间的疾苦。他在《山夜闻钟》一诗中描绘了自己在山间过夜时听到的钟声,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通过这首诗,张说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关切,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佛教信仰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