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一夜闻雨
过山秋雨响临池,深夜书斋枕独欹。
正似篷船倚江浦,梦回牢落听潮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翻山越岭的秋雨在池塘边回响,深更半夜的书房中只有我孤枕难眠。
这就像泊靠江边的渔船,梦醒时分,听着波浪拍打着船舷,心中感到无所依靠。
去完善
释义
这首诗的首联“过山秋雨响临池”的注释如下:
1. 过山:指作者在秋雨之夜离开山中的住所,可能是在躲避战乱或迁徙途中。
2. 响临池:形容雨滴落在池塘上的声音。
颔联“深夜书斋枕独欹”的注释如下:
1. 深夜:诗人在夜间行走,时间已经很晚。
2. 书斋:诗人所在的地点,通常是他用来读书、写作的地方。
3. 枕独欹:形容诗人独自一人倚靠在枕头上。
颈联“正似篷船倚江浦”的注释如下:
1. 正似:正好比喻,意味着诗人此时的处境与篷船停在江边的情景相似。
2. 篷船:一种用竹子搭成的简易船只,用于运输货物或载人。
3. 江浦:江边的水滨地带。
尾联“梦回牢落听潮时”的注释如下:
1. 梦回:在梦中醒来。
2. 牢落:心绪烦乱,感到无所适从。
3. 听潮时:聆听江潮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山间秋雨开篇,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诗人通过声音的描绘,将读者带到了山间那热闹的雨季,仿佛能听到雨滴打在池塘上的声音。接着,诗人又将我们带入了他的书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只有诗人独自一人躺在枕头上,反映出诗人的孤独和寂寥。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将自己比作泊在江边的篷船,喻示出诗人此刻的心境,如同漂泊无依的小船,困顿不安,只能倾听着波涛的声音来慰藉内心的寂寞。这种情境交融、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使本诗具有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彰显了诗人深沉内敛的情感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八月初一夜闻雨》是南宋文学家、诗人郑刚中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初,即南宋初年。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中原地区陷入战乱之中。
郑刚中于南宋初期任知州等职,他对时政有所关注,忧心国事。在这个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八月初一夜闻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初秋夜雨的夜晚,感受到的孤独、忧虑和思乡之情。这种情感可能源于他的个人经历,也可能源于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政权刚刚建立,面临着金兵的威胁和内部的矛盾。郑刚中作为一位有政治抱负的文人,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这种忧虑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体现,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