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咏菊
寒花冷艳为谁发,霜露泠泠祇汝侵。
弱质向人如有托,清香绝世本无心。
会逢仙老收灵药,不用骚人费苦吟。
十载岂无陶靖节,东篱萧索待知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寒冷的花朵傲然绽放,到底是为了谁?它们在寒冷的霜露中独自承受着侵袭。
柔弱的花儿似乎有所寄托,那无与伦比的清香并非源自它们的本意。
有幸遇到仙翁采得这神秘之花,不需要那些多愁善感的文人苦苦沉吟。
世间难道没有陶渊明这样的隐士吗?在东篱下等待着那个知音的到来。
去完善
释义
1. 感事:指有所感触而赋诗歌颂。
2. 咏菊:即歌颂菊花。
3. 冯时行:宋朝诗人,生平不详。
4. 寒花冷艳:形容菊花的清冷美丽。
5. 为谁发:为何盛开。
6. 霜露泠泠:形容秋霜寒露的寒冷。
7. 祇:只是。
8. 汝:你,这里指菊花。
9. 弱质向人:以柔弱的花叶朝向人们。
10. 有托:有所寄托。
11. 清香绝世:形容菊花的香气清新脱俗。
12. 本无心:并非有意散发香气。
13. 会逢仙老:遇到仙人。
14. 收灵药:采集灵丹妙药。
15. 骚人:诗人的别称,这里指屈原。
16. 费苦吟:为了寻找灵感而苦思冥想。
17. 十载:十年。
18. 陶靖节:陶渊明,谥号靖节,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19. 东篱:典出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代指菊花。
20. 萧索:冷落,寂寞。
21. 知音:了解自己的人。
去完善
赏析
《感事咏菊》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思考的诗歌。诗人以菊花为主题,通过对它的高度赞扬,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人生态度。在诗中,诗人冯时行塑造了一个独立傲霜、清雅脱俗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陶渊明精神的敬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事咏菊》是宋代诗人冯时行的一首咏菊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960年至1279年,正值中国历史上宋朝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冯时行是一位著名的文人,他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曾担任过官员,但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这也使他更加关注民间疾苦。他在流放期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悟,创作了许多抒发胸臆的诗篇。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菊花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成为了诗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质,这与诗人的人格魅力相得益彰。在《感事咏菊》中,冯时行通过描绘菊花的形态和品质,表达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