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君子不器
大学真儒耻小成,一源体用要流行。
当知万物备於我,真自修身至治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很高兴为您翻译这段古文。它的意思是:“真正的学者不应该满足于小的成就,因为他们明白真理只有一个源头,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他们应该致力于传播这样的真理。同时,他们知道万物的知识都蕴藏在我们心中,因此我们应该认真修养身心,以达到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最高境界。”
去完善
释义
《论语·君子不器》:这是陈普的一首诗,题目取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的品德修养不应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或技能,而应广泛涉猎各种知识。
1. 大学真儒耻小成:这里的“大学”指儒家经典之一《大学》;“真儒”指真正懂得儒家之道的人;“耻小成”是说真正的儒者应该以学问浅薄为耻。
2. 一源体用要流行:这句话的意思是,儒家的道理源于一个源头,其体和用应该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中。
3. 当知万物备於我:意味着我们要知道万物的规律都包含在儒家之道中,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来掌握这些规律。
4. 真自修身至治平:指的是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儒家的治国理念,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诗通过《论语·君子不器》的观点,表达了作者对于儒家学者追求的理想和境界。诗中提到的“大学真儒耻小成”,意味着真正的儒家学者不会满足于只取得一些小的成就,而是追求更高远的目标。接着,诗人提到“一源体用要流行”,强调儒家学说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应该被广泛传播和实践。接下来的两句“当知万物备於我,真自修身至治平”,则是表达出儒家学者应该认识到万物都在我心中,真正要做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首诗充满了强烈的儒家精神,表现出作者对儒家学者的期许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论语·君子不器》这首诗是元朝著名学者、诗人陈普的作品。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秋,陈普在漳州任儒学教授时,因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士人应有的担当而写下此诗。
在这个时期,元朝已经进入中期,历经世祖忽必烈的开疆拓土、平定西北,到成宗铁穆耳时期的相对稳定。然而,随着蒙古贵族内部的矛盾加剧,政治日益腐败,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作为汉人知识分子,陈普对此深感忧虑。
陈普早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深得儒家经典之精髓。他主张“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传统观念,强调文人应该具备治国安邦的责任与担当。在担任儒学教授期间,他一方面潜心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关注社会现实,期望通过教育来培育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