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鉴湖同赵来叔子泰赵叔问联句
春风卷三江,雨雹暗秦望。
今晨风日佳,远目聊一放。
人情暂愉悦,天宇亦清旷。
逝将一叶舟,远破万里浪。
澄波拨寒醅,叠巘展新障。
飘摇过余芳,容与瞩孤漾。
停云冒山巅,新绿浮天上。
枯杨吐轻黄,倚岸抹晴涨。
远水没轻鸥,覉禽变圆吭。
鉴湖清可啜,蕺菜柔堪饷。
时当祓禊友,路指兰亭向。
岂无谪仙杯,聊举剡溪榜。
吟牋洒余研,茶灶发新炀。
徜徉写幽忧,萧爽绝纤坱。
年华自繁秾,世故足凄怆。
吊古意虽遐,感时心自亮。
雄涛折东南,旧牒分霸王。
梅梁寄遗灵,禹迹疑可访。
星分九土毛,带挽百川洚。
胼胝识神奸,玉帛来崛强。
规模至今存,形势亦云壮。
胆尝信焦思,金范徒审象。
当年浣纱人,绛缕起穷巷。
姑胥失层台,榛棘遶青嶂。
彼姝者谁子,婉娈固难忘。
抚事即元龟,终古可惩创。
永怀文靖公,造厦得良匠。
平生沧海志,顾岂矜岫幌。
笑谈遣诸儿,百万皆胆丧。
晚节终自完,流言一何妄。
安知彼天游,中有无尽藏。
触目发长谣,怀人独惆怅。
入木想八分,登山知几两。
风流四明客,投老志蓬阆。
玄熊殊梦间,鸲鹆比狂尚。
慇懃覧陈迹,忼慷有余怏。
云雷正经纶,兵甲相磨荡。
虎貔驱七萃,鹅鹳张两广。
帅维丞相度,饷倚晋公滉。
足食伫流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风吹拂三江水,秦望山下雨雹昏。
今天清晨风和日丽,眺望远方心胸宽。
人们短暂地感到愉悦,天空也显得清澈空旷。
我打算乘一叶小舟,破浪远航到远方。
澄清的水面如酒醅般涌动,连绵的山峦如屏风层层展开。
飘摇的微风穿过花的芬芳,欣赏着湖泊中央的倒影。
山顶上云彩浮动,天边新绿浮现。
岸边枯杨吐露嫩芽,水面上涨留下一片阳光。
远远的水面看不到小鸥,一些野鸟却发出了圆润的鸣叫。
鉴湖清可见底可以饮用,蕺菜柔软适口供作食物。
时候正好和朋友们举行祓禊仪式,沿着道路指向兰亭方向前进。
虽然有李白的酒杯作陪,我们还得去欣赏一下王羲之的书法。
在茶炉边烘研挥洒,书写着内心深处的忧愁。
年华自然要繁华丰盛,世界纷繁也让人悲伤。
凭吊古迹心意悠远,感慨时事心境明亮。
大海的波涛席卷东南,过去的霸主争夺疆域。
梅梁寄托着古人的灵性,大禹的足迹似乎还在流传。
繁星照耀大地,江河滚滚东去。
辛勤劳作的人们认清了世事艰辛,想要获取荣华富贵的愿望更加强烈。
宏伟的规模到现在还存在,气派磅礴的景象仍令人感叹。
追求荣耀的人只看见虚幻的影子,真正的高尚品质难以得到传承。
当年那些洗衣女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女从贫贱中崛起。
姑胥失去了她的高台,她的身影却在山间萦绕。
那些美好的女子都是谁的女儿?她们的美好让人无法忘记。
回顾往事就好像阅读一本古书,警醒我们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成长。
永远怀念那些美好的景象,在岁月的洗礼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平常生活中的谈笑风生让孩子们茁壮成长,让敌人闻风丧胆。
晚年也终究会圆满收场,流言蜚语又能奈我何。
又怎么知道那天地之间的遨游,其中蕴含的无尽宝藏呢?
触景生情让我发出长长的哀歌,怀念故人的心情愈发怅然。
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攀登高山也要有勇气和智慧。
风流才子们寄情山水,晚年更向往神仙生活。
如同梦中的熊罴追寻梦想,又像山间的鸲鹆展翅高飞。
仔细端详那些古老的遗迹,心中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情绪。
他们曾经拥有的宏图霸业,如今已成过往云烟。
但那曾经的豪情壮志,仍然在我们的心中熠熠生辉。
去完善
释义
1. 泛舟鉴湖:指在鉴湖上划船。鉴湖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附近,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2. 程俱:宋朝诗人,是这首诗的作者。
3. 三江:古代对长江、黄河、淮河的合称。这里用来形容春天的江水。
4. 雨雹:指下冰雹的天气。
5. 秦望:古地名,位于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附近,这里是作者在诗中描述的景色之一。
6. 风日:风和日丽的天气。
7. 人情:指人的情感。
8. 天宇:天空。
9. 消逝:消失,逐渐看不见。
10. 一叶舟:一条小船。
11. 破浪:冲过波浪。
12. 澄波:清澈的水波。
13. 拨寒醅:把寒冷的河水舀出来。
14. 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
15. 飘摇:轻轻地摇动。
16. 余芳:残留的香味。
17. 容与:悠然自得的样子。
18. 瞩:看。
19. 孤漾:孤独的荡漾。
20. 停云:暂停的云彩。
21. 新绿:新长出来的绿色植物。
22. 枯杨:枯萎的杨树。
23. 倚岸:靠在岸边。
24. 抹晴涨:遮挡住了晴朗的水面。
25. 轻鸥:轻盈的海鸥。
26. 覉禽:离群的鸟儿。
27. 圆吭:指鸟儿的圆润歌喉。
28. 鉴湖:这里指的是中国的鉴湖。
29. 蕺菜:一种野菜。
30. 柔堪饷:柔软可口。
31. 祓禊友:指一起去祓禊的朋友。
32. 兰亭:古地名,位于今中国浙江省绍兴市附近。
33. 谪仙杯:指唐代诗人李白曾经用过的酒杯。
34. 剡溪榜:指剡溪一带的美景。
35. 吟笺:写诗的纸张。
36. 洒余研:研磨剩下的墨汁。
37. 茶灶:烧茶的工具。
38. 新炀:新的火焰。
39. 幽忧:忧愁的心情。
40. 萧爽:凉爽的感觉。
41. 纤坱:微小的尘埃。
42. 年华:时光。
43. 繁秾:繁华的景象。
44. 世故:社会的习俗。
45. 足凄怆:充满了悲伤。
46. 吊古:凭吊古迹。
47. 感时:感受时代的变化。
48. 雄涛:雄壮的波涛。
49. 东南:指东方和南方。
50. 旧牒:古代的文书。
51. 霸王:指统治者。
52. 梅梁:古地名,位于今中国浙江省绍兴市附近。
53. 禹迹:大禹治水的地方。
54. 星分:星辰分布。
55. 九土毛:指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56. 带挽:指江河的流水。
57. 百川洚:指众多的河流。
58. 胼胝:手脚上的茧。
59. 神奸:鬼神。
60. 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指礼物。
61. 崛强:顽强。
62. 至今存:到现在还存在。
63. 规模:规划。
64. 形式:形态。
65. 云:说。
66. 金范:金属模具。
67. 徒审象:只能用来观看。
68. 当年浣纱人:指春秋时期的西施。
69. 绛缕:红色的线。
70. 姑胥:古地名,位于今中国江苏省苏州市附近。
71. 层台:高台。
72. 榛棘:榛子和荆棘。
73. 青嶂:青山。
74. 彼姝者谁子:那个美丽的人是谁。
75. 婉娈:美丽的样子。
76. 抚事:回顾往事。
77. 元龟:参考的龟甲,这里指历史的教训。
78. 终古:永远。
79. 可惩创:可以用来警示。
80. 文靖公:宋朝的一位官员。
81. 造厦:建造房屋。
82. 榭:建筑在高处的平台。
83. 顾岂矜岫幌:怎么会因为高处的风景而骄傲。
84. 百万皆胆丧:使百万敌军都感到害怕。
85. 流言:谣言。
86. 安知:怎么知道。
87. 天游:在天空中游荡。
88. 无尽藏:无穷无尽的宝藏。
89. 触目:看到的一切。
90. 发长谣:唱出长长的歌谣。
91. 怀人:怀念的人。
92. 独惆怅:独自感到惆怅。
93. 入木:深入观察。
94. 八分:八卦中的八个卦象。
95. 登山:登上高山。
96. 知几两:了解自己的实力。
97. 四明客:居住在四明山的客人。
98. 投老:老年时。
99. 志蓬阆:希望住在仙境一样的地方。
100. 玄熊:黑色的熊。
101. 梦间:梦中。
102. 鸲鹆:鸟名。
103. 比狂尚:与之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104. 慇懃:关心备至。
105. 陈迹:过去的痕迹。
106. 忼慷:激昂慷慨。
107. 余怏:剩余的愤怒。
108. 云雷:雷电。
109. 兵甲:兵器。
110. 磨荡:磨练。
111. 虎貔:老虎和貔貅,比喻勇猛的士兵。
112. 七萃:指精锐的部队。
113. 鹅鹳:古代战车。
114. 张两广:部署在两广地区的兵力。
115. 帅维丞相度:指宋代的丞相杜衍。
116. 饷倚晋公滉:指宋代的将军张浚。
117. 足食:有足够的粮食。
118. 伫流钱:等待流动的资金。
去完善
赏析
《泛舟鉴湖同赵来叔子泰赵叔问联句》是宋代诗人程俱的一首长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鉴湖泛舟的所见所感,以及对历史、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首联“春风卷三江,雨雹暗秦望”,以春天的自然景象开篇,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接下来的“今晨风日佳,远目聊一放”,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远方的向往。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绘鉴湖的美景,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如“人情暂愉悦,天宇亦清旷”,表达了诗人对人情的理解和感受;“逝将一叶舟,远破万里浪”,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随后,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对历史的反思。如“容与瞩孤漾”,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停云冒山巅,新绿浮天上”,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赞美。
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通过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理解。如“年华自繁秾,世故足凄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胆尝信焦思,金范徒审象”,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总的来说,《泛舟鉴湖同赵来叔子泰赵叔问联句》这首长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历史的回顾和人生哲理的探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泛舟鉴湖同赵来叔子泰赵叔问联句》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其作者程俱(1078年-1144年)是一位颇负才名的文人墨客。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程俱的生活际遇并不算顺利。他曾任过地方官职,但因直言不讳而受到排挤,后辞官回乡。晚年他寄情山水,闲暇时与友人一同游历鉴湖,吟诗作画,此诗就是在这段时期创作的。
在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与动乱仍在继续。虽然国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但文学创作却得到了一定的繁荣。此时,诗人们或寄情于山水之间,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或在书画诗词中寻找慰藉,寄寓个人情感。诗人程俱就是在这个时候,将他与友人泛舟鉴湖的经历和对国家、社会的关注诉诸笔端,创作出了这首联句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