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此庵歌

标题包含
此庵歌
吾结此庵寄残影,有问此庵坏不坏。 一语发出甚奇怪,随他口下答不坏。 凡属形相皆是坏,为甚此庵却不坏。 六窗俱透无一物,常光无内亦无外。 劫火洞然大千坏,吾结此庵实不坏。 行住坐卧于其中,只是寻常个境界。 有时松风闲举话,万象森罗齐爽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如珙(1286年-1363年),俗名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又号云谷老人。他是南宋末年、元朝初年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被誉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释如珙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建造这座小屋寄托余音,有人问我这小屋是否会有损坏。 这句话说出颇为奇特,根据他的说法来回答这小屋不会损坏。 所有物质的东西最终都会损毁,为什么这个小屋却能完好无损呢? 六个窗户全都通透没有任何一物,永恒的光芒既不在此也不在彼。 即使世界毁灭大火熊熊,我建立的小屋却仍安然无恙。 无论行走、安坐还是休息在其中,都只是平常的境地。 偶尔会听见微风拂过松树的声音,仿佛万物都在跟我一起享受着这份愉悦和清爽。
去完善
释义
1. 此庵:指诗人所建造的佛堂。 2. 寄残影:喻短暂的生命。 3. 坏不坏:意谓这个佛堂会不会被毁坏。 4. 六窗:佛教语,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感知器官。 5. 常光:指心性之光。 6. 大千:佛教用语,指整个世界。 7. 劫火:佛教中的火灾,又称劫末火,指世界毁灭时的大火。 8. 松风:这里指风吹过松树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此庵歌》是宋末元初僧人道行诗人的作品,通篇以对话形式展示,表现诗人与佛家哲理的深刻理解。该诗用语简练而意境深邃,将佛家境界超脱世俗的理念表达得极为贴切。 首联“吾结此庵寄残影” 即以自叙的方式开篇,表明诗人已寄情山水,并以此庵寄托个人情怀。紧接着的“有问此庵坏不坏”则是回应外界质疑,强调此庵虽存犹灭,是世间瞬息万变的写照。 颔联“一语发出甚奇怪”表现出世人对此庵不解的心态,而诗人则以淡然而平静的态度回道:“随他口下答不坏。”说明在他心中,此庵尽管看似脆弱,但实则坚韧、永恒。 接下来,诗人在颈联中进一步指出“凡属形相皆是坏”,因为世间一切事物都离不开生老病死的轮回。但转而他强调“此庵却不坏”,则意味着在这个红尘俗世中,有一种超越生死的力量,使得这座庵堂不随世风而易。 随后在“六窗俱透无一物”一句中,诗人描述了庵堂内部的空灵之境,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同时,“常光无内亦无外”暗示出这种超脱的境界并非局限于此庵之内,而是无边无际的宇宙。 诗的下半段,诗人以“劫火洞然大千坏”描绘出世界末日的景象,然而即使在这浩劫之中,“吾结此庵实不坏。”表明此庵承载的哲理精神不受任何外力影响。 最后的“行住坐卧于其中”和“有时松风闲举话”两联,传达了诗人在此庵中度过的日常点滴。即便生活如此平淡无奇,但只要能与万物相通,便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最后以“万象森罗齐爽快”收尾,寓意佛家哲理能够让芸芸众生豁然开朗,体验到生活的真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此庵歌》是南宋诗人释如珙创作的一首描绘自己闲居生活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50年至1279年之间。 在创作《此庵歌》时,释如珙正过着隐居生活,远离世俗纷扰,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这一时期,南宋政权日益衰落,金、元等外部势力的侵略使得国家局势紧张,民生疾苦。然而,释如珙却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内心的平静,这与他的宗教信仰和人生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释如珙所处的时代,正是禅宗佛教在南宋时期盛行之时。禅宗强调心性本净,见性成佛,倡导通过参禅打坐、冥想静思来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解脱。这种思想对释如珙的生活态度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禅意。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