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浑将军出塞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将军出身显贵,勇武无双,汉朝的浑邪王也望尘莫及。家族世代相传,不仅繁荣昌盛,而且敢于上阵杀敌。弓箭手都是勇敢善战的阴山子弟,冲锋陷阵的马匹都是来自大宛的良驹。他们装备精良,作战勇猛,随侍主帅立下赫赫战功。李广向来以将士为先,卫青也不惜亲自上阵,两人都不知兵法为何物。
边疆战事频仍,敌军嚣张跋扈。城楼上的号角声此起彼伏,匣中的宝刀如同烈士英灵般不甘寂寞,日夜呼唤着再次杀敌立功。战士们豪情万丈,甘愿奔赴千里之外的战场;一年的辛勤劳苦,只不过是为了保家卫国。漫天的黄云和白草映衬着他们的身影,朝夕之间只听到战斗的号角和士兵们的欢歌笑语。烽火狼烟之下,英雄少年们显现出豪迈之气;关西一带,春天的杨柳也难以见到。
战士们热血沸腾,立志要从军报国,建功立业。他们将忘情地击剑、畅饮,放声高歌,抒发心中的豪情壮志。远离家乡固然令人牵挂,但他们更愿意借此机会为国家和民族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早日在战争结束之际,收起草缨枪,将远方的捷报传递给故乡的家人和朋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浑将军:此指浑邪王的后代,因为属于皇亲国戚,所以称之为“浑将军”。
2. 汉家:指的是汉朝。
3. 浑邪王:汉代匈奴族的一个王。
4. 子孙相承:表示他的子孙一直生活在中国。
5. 部曲:指手下士兵。
6. 燕支下:古代匈奴的势力范围。
7. 控弦:拉弓射箭,这里指擅长弓箭的将士。
8. 阴山儿:指北方边疆的优秀士兵。
9. 大宛马:大宛国进贡的马匹,十分优良。
10. 银鞍玉勒:华丽的马鞍和马络头。
11. 绣蝥弧:绘有鹰鹫的战旗。
12. 嫖姚:西汉将领霍去病曾官至嫖姚校尉。
13. 骨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名。
14. 李广:西汉时期名将。
15. 卫青:西汉时期将领,抗击匈奴的名将。
16. 孙吴:孙武和吴起,古代著名军事家。
17. 沙场:战场。
18. 羽书:紧急军情文书。
19. 画角:古军用乐器。
20. 匣里宝刀:战斗兵器。
21. 黄云白草:象征边疆战地风光。
22. 朝建:早晨树起军旗。
23. 刁斗:古代军中铜器,白天用来烧饭,晚上则用来敲击报时。
24. 侠少年:勇敢的年轻人。
25. 关西:函谷关以西的地方。
26. 春杨柳:春天的美景。
27. 从军:参军的青年。
28. 击剑酣歌:描述军中将士豪放不羁的生活。
29. 绕朝策:古人称善谋为“绕朝策”。
30. 仲宣诗:东汉末年文人王粲,因避战乱到了荆州,刘表待之以上宾。仲宣是王粲的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浑将军的英勇事迹和将门家风。诗人以汉代浑邪王为例,表明浑将军的地位显赫。家族世代传承,子孙在朝野之间皆有盛名,尤其在军事方面表现出色,宛如当年英勇的战士。这位将军麾下的将士皆训练有素,使用精良的武器,勇敢冲锋,捍卫家园,威震敌胆。
尽管军事才能卓越,但诗人提醒我们,李广这样的将领更重视士兵的生命,而不是像孙武、吴起那样的兵法家。沙场上千万骑兵,严阵以待,只等一声令下。虽然黄沙白草阻隔视线,但将军的目光从未偏离过目标。白天升起的军旗和夜晚敲响的刁斗,都是他们的心头之责。
在这样的环境里,涌现出许多英勇的少年。可惜远离家乡的游子看不到春天的绿意。然而,即使身处险境,他们也未曾忘记自己的责任与梦想。他们在战场上演奏着自己的青春之歌,豪情万丈地迎接挑战。为了实现梦想,他们愿意离别亲友,远赴他乡,用自己的行动谱写历史的新篇章。
诗人借此向出征者寄语:远方的征途不会轻松,但请不要轻视短暂的分别。期待你们早日平定战乱,国泰民安。这样的时候,应当有诗篇来铭记你们的壮举。愿你们勇敢向前,成就千秋伟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浑将军出塞》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5年,正值唐朝天宝年间。在这个时期,中原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但同时边塞战争也时有发生。诗的作者高适是唐朝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诗歌以豪放雄浑著称,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这一年里,高适被任命为彭州刺史,远离了京城的政治斗争,他在闲暇之余创作了许多描绘边塞生活、抒发个人感慨的诗篇。
在这首诗中,高适通过对浑将军即将出塞的描述,表达了对这位英勇将领的敬仰和对他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热切期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边塞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这首诗既是对当时边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