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想到这天地的辽阔与永恒,不禁独自黯然泪流。

去完善
释义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怆然:悲伤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沉痛反思。开篇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通过对时间维度的思索,凸显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孤立。紧接着,“念天地之悠悠”将视野扩展至宇宙的宏大背景,进一步强化了人的微不足道。最后,“独怆然而涕下”直抒胸臆,把内心的悲凉推向高潮。全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时代的普遍性孤独。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是初唐诗人陈子昂在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创作的诗歌。这一年,他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麟台正字,被遣送到幽州任职。当时的幽州位于北方边境,战事频发,烽火连天。然而,这并未影响到他的才情,反而激发出他心中那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陈子昂怀着对家国的忧虑,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关注,登上幽州高台,面对莽莽群山和浩渺原野,吟咏出这首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千古绝唱。此时正值贞观之治后的盛世,朝政较为稳定,国力逐渐强盛。而陈子昂在此时期却遭遇人生的低谷,报国无门,深感无奈和悲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