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七

标题包含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七
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 茫茫吾何思,林卧观无始。 众芳委时晦,鶗鴂鸣悲耳。 鸿荒古已颓,谁识巢居子。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朝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陈子昂早年家境贫寒,但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尤其擅长文学创作。他于唐高宗开耀二年(691年)高中进士,步...查看更多
koeychu
去完善

译文
白日的时光总是不回头的流逝,转眼间春天就要过去了。面对这无尽的宇宙和人生的洪流,我无所适从,只能静静地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观察这个无尽的开始。美好的花朵们都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渐凋谢,而鹈鴂鸟的悲鸣似乎也在提醒着人们生命的无常。远古的洪荒时代早已消逝,又有谁能认识和理解这位隐居于世的圣人呢?
koeychu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青阳:春天的别称。 2. 暮矣:指春天即将结束。 3. 茫茫:形容思绪纷繁的样子。 4. 林卧:在树林中闲卧。 5. 无始:佛教术语,意为没有起始,指万物皆因缘起,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 6. 委:抛弃。 7. 时晦:时令昏暗,指百花凋谢的时节。 8. 鶗鴂(tí jué):杜鹃鸟,古代传说中蜀国国王杜宇死后化为的杜鹃鸟。 9. 悲耳:悲切的声音。 10. 鸿荒:混沌初开、天地未分之时。 11. 颓:败坏,衰落。 12. 巢居子:居住在树上的人,这里指隐士。
koeychu
去完善
赏析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七》是一首描绘自然界景象和人生感慨的古诗。诗人以白日和青阳来象征时光的流逝,表达了人们对时间的无奈和对生命旅程的思考。同时,诗人通过描绘众芳委时晦、鶗鴂鸣悲耳等画面,传达出繁华落尽的哀愁和生命的短暂无常。最后,诗人以鸿荒古已颓,谁识巢居子结尾,意味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应该珍惜当下,寻找心灵的安宁。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生观。
koeychu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七》是唐代著名文人陈子昂的作品。此诗创作于初唐时期,公元684年前后。 当时正值唐高宗驾崩,武则天临朝称制,政局动荡不安。作为一代文人,陈子昂曾积极为国献策,却屡遭排斥,任官多年仍不得志。这种历经坎坷的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无常与无奈。与此同时,唐朝正处在新旧政治交替的历史转折期,社会思潮多元碰撞,文人士大夫们开始反思文化传统,寻求新的表达方式。 在这种背景下,陈子昂借《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七》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通过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又深感无能为力的矛盾心理。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悲凉的一生,还反映了初唐文人面临的共同困境和时代变迁中的精神求索。
koeychu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