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八
吾观昆仑化,日月沦洞冥。
精魄相交会,天壤以罗生。
仲尼推太极,老聃贵窈冥。
西方金仙子,崇义乃无明。
空色皆寂灭,缘业定何成。
名教信纷藉,死生俱未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观察到了自然界的变化,看到太阳和月亮沉沦于黑暗之中。在这样精魄相交会的时刻,天地间的万物都在逐渐滋生。孔子推衍出宇宙的起源是太极,而老子则认为神秘难测的境界是最珍贵的。然而西方的金色仙人却崇尚正义,认为盲目追求是不可取的。一切色彩终将消失在虚无中,因缘与业力究竟能成就什么呢?世间的名誉、道德的确让人迷惑,生死仍在不断地更替。

去完善
释义
1. 昆仑:指昆仑山,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象征仙境。
2. 化:变化,这里指昆仑山的仙境景象。
3. 日月:太阳和月亮,这里指时间流逝。
4. 沦:沉没,这里形容时间消逝的过程。
5. 洞冥:幽深而昏暗,这里形容仙境的神秘氛围。
6. 精魄:精神与灵魂,这里指仙人和神灵。
7. 交:交流,这里指仙人之间的互动。
8. 会:汇聚,这里指仙人们的聚集。
9. 天壤:天地之间,这里指整个宇宙空间。
10. 以:连词,相当于“而”。
11. 罗生:繁荣生长,这里指生命的繁衍。
12. 仲尼:孔子的尊称,这里代表儒家思想。
13. 推太极:推广太极阴阳之道,这里指儒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4. 老聃: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这里代表道家思想。
15. 贵窈冥:重视幽深玄妙的道理,这里指道家追求的精神境界。
16. 金仙子:道教传说中的神仙,这里指道家思想的信仰者。
17. 崇义:崇尚道德,这里指道家强调的道德品质。
18. 无明:没有智慧,这里表示道家认为人世间的痛苦来源于缺乏智慧。
19. 空色:指世俗的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这里代指人生的各种欲望。
20. 寂灭:佛教术语,指摆脱一切烦恼痛苦,进入涅槃的境界。
21. 缘业:佛教术语,指因果报应,这里指人生的命运。
22. 名教: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这里指儒家对社会的规范和教化。
23. 信纷藉:确实复杂多样,这里表示社会道德观念纷繁复杂。
24. 死生:生死,这里指人生的整个过程。
25. 未停:不会停止,这里表示人生的过程永无止境。

去完善
赏析
此诗以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人物和观念为基础,探讨了生命、宇宙、生死等哲学问题。开篇描绘了昆仑山的神秘景象,暗示出生命的奥秘。接着提到孔子的道德伦理观念和老子的道家思想,认为精神与物质相互交织,揭示了生命的诞生与消亡。接下来赞美了西方仙境的纯洁美好,同时提出了对于崇义是否盲目的质疑。随后指出一切皆空,因缘而生的事物终将消散,并对名利与道德的关系表示困惑。最后以生死轮回的话题收尾,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思与豁达。整首诗充满了哲学意味,表现了诗人对于生命与宇宙的哲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八》是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7世纪末至8世纪初,正值唐代初期。此时,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为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这个时期,陈子昂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高中状元,这使他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选拔机制和人才的需求。此外,他还曾游历各地,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宽了视野。这些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个时期,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思想活跃,文人墨客纷纷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陈子昂也不例外,他的诗歌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爱。同时,他还提倡复古,反对形式主义的诗风,力求恢复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