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三
林居病时久,水木澹孤清。
闲卧观物化,悠悠念无生。
青春始萌达,朱火已满盈。
徂落方自此,感叹何时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期居住在树林中生病了,水边树木显得孤独而清静。
闲暇时躺着观察万物变化,内心悠远地思念生命的起源。
春天刚刚开始发芽生长,红色的火焰已经充满。
草木凋零的季节即将到来,感叹什么时候才能平息这种伤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林居:指在山林中居住。
2. 病时:生病的时候。
3. 水木:水和树木,这里指自然环境。
4. 澹:恬静。
5. 孤清:孤独清静。
6. 观物化:观察事物的变化。
7. 悠悠:长久、遥远。
8. 无生:指不生不灭的境界,即涅槃。
9. 始萌达:开始发芽生长。
10. 朱火:红色的火焰,这里指太阳。
11. 已满盈:已经充满整个天空。
12. 徂落:衰败、凋落。
13. 感叹:感慨叹息。
14. 何时平:什么时候才能平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居山林的情景,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诗的前两句“林居病时久,水木澹孤清”表现了诗人久病期间的孤独与恬淡心境,诗人以简练的文字勾画出了静谧的自然景色,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寂静和孤独。
接下来的四句:“闲卧观物化,悠悠念无生。青春始萌达,朱火已满盈。” 描述了诗人观察万物变化的过程,以及他对自己生死问题的深深思考。在诗人眼中,生命的萌芽与衰退如同熊熊燃烧的火堆逐渐熄灭一样鲜明,这进一步加深了他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最后两句:“徂落方自此,感叹何时平。” 则揭示了诗人面对生命消逝时的无奈,虽然无法抗拒时间的流逝,但是诗人依然渴望自己能够拥有平静的心态来面对这一切。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深沉,充满了一种令人深思的生命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三》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698年左右,当时唐朝社会逐渐走向繁荣,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危机。陈子昂本人在这一年前后经历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他被任命为右拾遗,开始步入仕途。然而,这个职位并没有让他感到满足,他始终怀才不遇,渴望能够在国家政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通过这首《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三》表达了他对人生、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