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斯传
一车致三毂,本图行地速。不知驾驭难,举足成颠覆。
欺暗尚不然,欺明当自戮。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不见三尺坟,云阳草空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用一辆车拖动三个车轮,原本是为了行进更快。没想到驾驶起来如此困难,一抬脚就可能翻车。
欺骗黑暗或许可以,但要欺骗光明则会自找麻烦。一个人的手很难捂住天下的眼睛。
你看那云阳下的三尺坟墓,野草已经长满空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李斯:秦朝丞相,曾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秦二世所杀。
2. 曹邺:唐朝诗人,创作以揭露时弊为主。
3. 一车致三毂:指李斯由一个郡丞而获任为秦国的丞相,成为国家的主要决策者。
4. 本图行地速:指李斯原本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为国家谋得快速发展。
5. 欺暗尚不然,欺明当自戮:指李斯在私下里欺上瞒下,看似聪明却在众人皆知的情况下自取灭亡。
6. 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意思是任何人都无法掩盖天下的眼睛,即天道不可违。
7. 不见三尺坟,云阳草空绿:云阳是地名,这里是说尽管李斯的坟墓已经找不到,但人们对他的罪行仍记忆犹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读李斯传”为题,通过对李斯这一历史人物的评论,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滥用权力、欺世盗名的批判和对历史公正的呼唤。
首联“一车致三毂,本图行地速。不知驾驭难,举足成颠覆。” 这里作者借用车轮的意象来比喻国家的统治者,三毂代表了众多辅佐大臣,车轮飞速运转,但却因为掌控不当而倾覆,暗示了过分追求权力和利益的后果,往往容易导致国家政权的崩溃。
颔联“欺暗尚不然,欺明当自戮。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这几句承接前文,揭示出权力的滥用只会带来恶劣的后果,即使能在黑暗中蒙混过关,但在光明之下终究会暴露无遗,甚至引火烧身。一个人企图用权力掩盖真相的手,无法阻挡天下人的眼睛,这是历史的规律,是诗人对正义和公道的执着坚持。
颈联“不见三尺坟,云阳草空绿。” 三尺坟象征着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最后也不过化成云烟,荒芜的草地重新被绿色覆盖,说明一切兴衰成败都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对那些为权势争斗的人的警示。
整首诗以简练的笔触刻画出了深刻的道理,并通过对李斯这一历史人物的描绘,对统治者滥权现象进行了犀利的讽刺和批判。诗人提醒世人要谨记历史的教训,尊重公平正义,避免重蹈覆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李斯传》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曹邺于大中四年(850年)创作的。曹邺生活在晚唐时期,这一时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但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誉为“晚唐诗人之冠”。
在创作这首诗时,曹邺对历史上的李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李斯是秦朝的政治家、文学家,曾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然而,李斯后来因权力斗争被赵高陷害,最终被秦二世杀害。曹邺通过对李斯故事的反思,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忧虑和对权力的警醒。
在这一时期,唐朝国力日益衰弱,宦官、权臣争权夺利,人民生活困苦。曹邺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通过阅读李斯的故事,深刻地认识到权力的腐蚀性和人性的复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提醒人们要警惕权力的诱惑,珍惜生命,追求真理与正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