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姑苏台

标题包含
姑苏台
南宫酒未销,又宴姑苏台。美人和泪去,半夜阊门开。 相对正歌舞,笑中闻鼓鼙。星散九重门,血流十二街。 一去成万古,台尽人不回。时闻野田中,拾得黄金钗。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邺(约公元816年-约公元875年),字邺之,又字邺峰,唐末诗人。他的生平事迹主要如下: 1. 出身贫寒:曹邺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他勤奋好学,年轻时曾以砍柴为生,一边劳动一边读书。 2. 科举...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南方的酒馆尚未打烊,我们又来到了姑苏台的宴会。美丽的女子含泪离去,半夜里阊门悄然开启。正当人们欢声笑语、载歌载舞之际,战斗的鼓声突然响起。转眼间,城门大开,战士们星散在九个城门前,血流成河,染红了十二条街道。 这一别便成了永恒,姑苏台已经消失在时光的长河中,我们也不再回来。然而,时常听到在田野间捡拾到了当年遗失的金钗,仿佛还带着那遥远时代的气息。
去完善
释义
1. 姑苏台: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所建的台阁,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境内。 2. 南宫:这里指代的是宴会场所,即皇宫的南边区域。 3. 酒未销:尚未喝完的酒。 4. 阊门:古代苏州城的主城门之一。 5. 鼓鼙:古代战争中用来激励士气的战鼓。 6. 九重门:比喻天子居住的皇宫有重重门庭。 7. 十二街:泛指繁华的城市街道。 8. 野田:田野。 9. 金钗:一种妇女头饰,用金、银、玉等制作。
去完善
赏析
《姑苏台》是唐代诗人曹邺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姑苏台的繁华与衰落,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联“南宫酒未销,又宴姑苏台”,描述了姑苏台的奢华宴会,展现了唐玄宗时期的繁荣景象。这里“南宫”指的是尚书省,象征着朝廷。“酒未销”意味着宴会还没有结束,暗示着这种狂欢生活一直在持续。 颔联“美人和泪去,半夜阊门开”,描绘了美人离去时的情景。“和泪去”表现了美人的不舍之情,而“半夜阊门开”则暗示了这场离别的无奈。阊门是苏州的西门,诗中以阊门的开合来象征离别时刻的到来。 颈联“相对正歌舞,笑中闻鼓鼙”,描述了宴会上歌舞升平的景象。这里的“歌舞”和“鼓鼙”分别代表了宴会的欢愉和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的对比,为后面的巨变做了铺垫。 尾联“星散九重门,血流十二街”,描绘了战争的惨烈场面。“九重门”和“十二街”都是指皇宫和城市的主要街道,这里用“星散”和“血流”来形容战争带来的破坏,表达出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期盼。 末句“一去成万古,台尽人不回”,总结了对姑苏台历史的思考。尽管曾经的辉煌已成过往,但人们依然可以从遗迹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这句诗既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也流露出对未来的期待。 最后两句“时闻野田中,拾得黄金钗”,诗人以野田中拾得黄金钗这一细节收尾,意味深长。黄金钗本是华丽之物,如今却沦落田野,这象征着繁华盛世的消逝,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姑苏台》是唐朝诗人曹邺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姑苏台上饮酒作乐的场景,以及后来越王勾践攻破吴国、焚毁姑苏台的史实。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情景,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首先,我们从创作时间和作者的生平行事谈起。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位于中国历史的一个鼎盛时期。此时,大唐帝国繁荣昌盛,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然而,曹邺在此时期的命运却较为坎坷。他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失利,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种经历使得他对历史上的一些权贵产生了批判和反思。 其次,我们要了解与作者有关的同时间段时代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间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诗歌,成为了唐代文化的象征。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曹邺作为一位诗人,受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熏陶。他通过对历史的审视,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许。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姑苏台》这首五言诗是曹邺在其人生困顿之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表达出对权势者骄奢淫逸的批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