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把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沉睡醒来后听到黄莺叽叽喳喳地鸣叫,扰人清梦,令人遗憾的是再也找不到刚才那个美好的梦境了。
去完善
释义
钿筝:装饰精美的古筝;玉柱:琴弦支架;海燕:一种候鸟,常成双出现。
去完善
赏析
上阕通过描写庭院中的春日景色,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六曲阑干偎碧树"一句将静态的建筑与自然植物巧妙结合,展现出画面感。接下来,“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则进一步刻画春风中柳枝摇曳的姿态,赋予整个场景动态之美。
转入室内,“谁把钿筝移玉柱”暗示有人正在弹奏乐器,增添了一层人文气息。随后“穿帘海燕双飞去”,一对海燕从屋内穿过窗帘双双离去,既呼应了前文的生机盎然,也为后续情感铺垫——孤独感油然而生。
下阕转至室外更广阔的视野。“满眼游丝把落絮”捕捉到了春天特有的轻盈、漂浮之物,传递出时光流逝之感。紧接着,“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点明时间背景为清明节气,并用短暂的春雨强化这种稍纵即逝的情绪。最后两句“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直接切入主题,表达了主人公因外界干扰而失去美好梦境后的惆怅心情,使全篇达到了情感高潮。
整体来看,该词结构紧凑,由外及内再回归外部环境,层次分明。作者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语言,成功塑造了一个充满诗意且富有感染力的春日情境,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人物内心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五代时期,彼时冯延巳正处人生盛年,仕途得意却也难免有内心深处的怅惘。在一个清明时节,他漫步庭院,见春光正好,杨柳依依,可倏忽间细雨飘落,扰乱了这一片美好静谧。这般景象触动他的情思,既有对春光易逝的感慨,又有对生活中那些如梦般美好却又难以长留之事的追忆与无奈,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春日风光与微妙心境的词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