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曲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时敌军骑兵侵入边关,战云遍布万里。雪与胡沙混为一体,显得昏暗;冰与月光相映,如同汉月般明亮。高高的壁垒以银为饰,城墙如玉砌而成。使节的旗帜已经破碎凋零,天子却不知情。
去完善
释义
《雨雪曲》卢照邻 注释:
1. 虏骑三秋入:指北方少数民族骑兵秋季入侵边境。三秋,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2. 关云万里平:这里的“关”指的是边关要塞;“云”在此处象征敌军的进攻。整句意为敌人已顺利进入我国边关领土内。
3. 胡沙:借指边疆地带或外族地区。
4. 冰如汉月明:描述了边关的自然环境,洁白的冰雪如同汉代的月亮那样明亮。
5. 高阙:代指边关高地上的烽火台或军事防御建筑。
6. 银为阙:形容烽火台上银色的光泽。
7. 长城玉作城:此句描述长城仿佛是用玉石建成一般坚固,寓意长城是一座无法被攻破的防线。
8. 节旄零落尽:节旄,古代使者持作凭证之物;零落尽,指无使用价值。这句话形象地描绘出汉朝失去了对边关的控制。
9. 天子不知名:言外之意是指当前的皇帝并不知道边关战况危急,不关心边防将士的疾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的风光以及战争的场景。开篇两句“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既点明了时间(秋天)和空间(万里)的广度,也表达了战争的紧迫性。接下来的四句中,诗人用“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描述了边塞的寒冷和黑暗,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接下来“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两句,借用了古代传说中的神奇景象,象征了国家军事防御的坚固。最后两句“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则表达了对出征将士们的赞美,尽管他们立下赫赫战功,却因种种原因而不被天子所知,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冷漠。整首诗风格豪放、悲壮,充分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独特理解和深厚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雨雪曲》是初唐著名文学家卢照邻的一首描绘戍边士兵艰苦生活的边塞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世纪初的唐朝初期,当时正值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的时期。
卢照邻身处贞观之治年间,这时的国家昌盛,经济繁荣,民众生活安定,同时也需要进行边疆的守卫。在这期间,卢照邻被任命为官职,亲眼目睹了边关将士们在风霜雪雨中的艰辛。因此,在诗歌中,他真实地描绘了战士们在严寒中的坚守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他的时代,民族矛盾尚未完全解决,战争还在时断时续地进行。在这种背景下,诗人从内心感到自己作为一个文人,应该为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尽一份力量。这种责任感促使卢照邻深入到边关前线,体验边关将士的生活,创作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雨雪曲》。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