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山门记游韵赋酴醾简林子长不蒙宠和岂不复
袅娜柔条不自持,锁窗深处最相宜。
试教疑手簪双鬓,莫遣新愁上两眉。
子建洛神空有赋,乐天杨柳可无诗。
为君唤起温柔梦,春草池塘日正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盈柔美的枝条难以自持,在窗户紧闭的幽深之处最为合适。试着让疑虑的手插在双鬓之间,不要让新的忧虑爬上眉头。曹子建的洛神赋纵然美妙却已飘渺,乐天的咏柳诗不可或缺。为了您我唤起了温柔的梦境,春日草塘的太阳缓缓升起。
去完善
释义
1. "袅娜柔条":“袅娜”,形容柔条的柔美摇曳之态;"柔条",指酴醾花的枝条。
2. "锁窗深处":"锁窗",关锁窗户,这里可能指封闭的空间或房间;"深处",意指在其内部。
3. "试教疑手簪双鬓":"疑手",用手轻抚, 含有犹豫不决的意思;"簪双鬓",意为插在两边鬓发上的花朵。
4. "子建洛神":"子建",即曹植,字子建,三国时期著名文人;"洛神",指《洛神赋》,是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
5. "乐天杨柳":"乐天",即白居易,字乐天,唐朝诗人;"杨柳",指的是白居易所作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描绘春天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用山门记游韵赋酴醾简林子长不蒙宠和岂不复》是南宋诗人虞俦的一首描绘酴醾花的诗词。首联以“袅娜柔条”来形容酴醾花的形态,暗示了其柔弱的特点。颔联通过“试教疑手簪双鬓”与“莫遣新愁上两眉”两个画面,细腻地描绘了诗人欲将此花簪于鬓发之间的心情,表现出了诗人对酴醾花的深厚感情。颈联则以曹植的洛神赋和白居易的杨柳诗为例,赞美了酴醾花的美丽和诗歌创作的魅力。尾联则将诗意升华,通过“春草池塘日正迟”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笔触细腻,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咏物抒情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用山门记游韵赋酴醾简林子长不蒙宠和岂不复》出自南宋诗人虞俦之手。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69年前后,即南宋孝宗年间。此时正值宋朝南渡之后,尽管国家局势相对稳定,但仍有许多文人志士心系中原失地,念念不忘北伐。
虞俦生卒年不详,字将仕,小字维藩,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曾担任过国子祭酒。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利,直至四十多岁才获得进士出身。此后,他曾担任县令、郡守等职,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文化艺术繁荣。虞俦作为一位文人志士,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有着深深的忧虑。他用诗歌记录生活点滴,抒发家国情怀。《用山门记游韵赋酴醾简林子长不蒙宠和岂不复》就是在此背景下创作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