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杨帅

标题包含
送杨帅
累诏登华省,当时已避踪。 身闲名转重,道大世难容。 南国因锄薤,东山得倚筇。 何当投劾去,短褐许相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多次受到皇帝的征召,登上了华丽的宫殿,那时已经故意避开了踪迹。现在身体闲暇但名声越来越重,道理深奥却难以被世人所接受。在南国因为可以锄地种薤而悠然自得,在东山上可以拄着竹杖悠然漫步。什么时候能够辞去官职离去,穿着短褐与你相伴共度余生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送杨帅:指送别担任杨州地方长官的朋友。 2. 累诏登华省:多次接到皇帝的命令升任中央官职。累,屡次;诏,皇帝发布的命令;登,升任;华省,指朝廷或中央官署。 3. 当时已避踪:形容朋友在任职期间已有了很高的声望。 4. 身闲名转重:意为自己虽然清闲但名声却越来越大。 5. 道大世难容:道理主张正确,但世界难以容纳。 6. 南国因锄薤:指耕作之事。南国,指南方地区;因,凭借;锄薤,耕种。 7. 东山得倚筇:隐居于东山的寄托。东山,指隐居之处;得,能够;倚筇,依靠竹杖。 8. 何当投劾去:什么时候能够辞官而去。何当,何时;投劾,古代官员以书面形式主动请求解除职务。 9. 短褐许相从:身着粗布衣服的平民生活值得向往。短褐,古代百姓穿的粗布衣服;许,同意;相从,追随。
去完善
赏析
《送杨帅》刘克逊这首诗词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作者与杨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世事的理解和态度。“累诏登华省,当时已避踪”表现了杨帅受到朝廷多次征召,他选择了避开踪迹,表达了他的淡泊名利。“身闲名转重,道大世难容”则写出了杨帅虽然闲居,但他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因为道德高尚,却被世人难以容纳。接下来的两句“南国因锄薤,东山得倚筇”则描述了杨帅在南国过着耕田种地的朴素生活,尽管年纪老迈,但仍能依靠手杖行走,表现出他的坚韧精神。最后两句“何当投劾去,短褐许相从”是作者表达对杨帅的敬仰之情,希望自己也能放下官职,与杨帅一同过上简单的生活。整首诗借杨帅的形象,传达了作者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杨帅》是南宋诗人刘克逊的一首送别诗,创作于公元1246年左右。此时正值南宋末年,蒙古帝国崛起并逐渐对宋构成威胁。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诗人以怀古之情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了对于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刘克逊生平经历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他已经年过半百,但仍坚持为国为民尽忠。因此,他在《送杨帅》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当时,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外部强敌环伺,内部政治腐败、军事衰弱。在这种环境下,刘克逊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文人,他对国家的担忧和忧虑溢于言表。而《送杨帅》正是这种情感的表达,通过描绘友人的离别,展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尊严的坚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