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
未问移栽日,先愁落地时。
疎中从间叶,密处莫烧枝。
郢客教谁探,胡蜂是自知。
周回两三步,常有醉乡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尚未了解移植的日期,就已经开始担忧落地的时刻。
在稀疏的地方还要留些叶子,密集的地方不要烧焦树枝。
这一学问谁能探究到底?蜜蜂们自然有自己的认识。
只需来回走两三步,就能时常体验到美酒般陶醉的感觉。
去完善
释义
1. 移栽:指植物移植,这里指杜鹃花的栽种。
2. 愁:担忧。
3. 疎:稀疏。
4. 密:茂密。
5. 烧:此处指火烧病,即由于害虫侵袭而导致的植物枯死现象。
6. 郢客: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歌手,善歌唱。
7. 探:指探寻、发现。
8. 胡蜂:一种昆虫,此处用来比喻杜鹃花的传播。
9. 周回:周围、四周。
10. 醉乡:指醉酒后的状态。
去完善
赏析
《杜鹃花》是一首描绘杜鹃花的五言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杜鹃花从移植到生长的过程,以及它的美丽与魅力。
“未问移栽日,先愁落地时”,诗人首先以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杜鹃花在移植过程中的担忧和忧虑。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杜鹃花的心理活动。
“疎中从间叶,密处莫烧枝”,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杜鹃花生长时的状态。疏密有致的花叶,显得生机勃勃,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杜鹃花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郢客教谁探,胡蜂是自知”,这两句诗则通过“郢客”和“胡蜂”两个意象,进一步展现了杜鹃花的美丽和吸引力。这里,诗人以“郢客”暗喻自己的才华和学识,以“胡蜂”象征那些被杜鹃花吸引而来的欣赏者。
“周回两三步,常有醉乡期”,最后两句诗,则是诗人对自己与杜鹃花之间情感的深情抒发。在他看来,只要站在杜鹃花前,就能感受到它的美丽和魅力,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杜鹃花》是唐朝诗人方干的一首描绘杜鹃花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即唐末时期。
在这个时期,方干生活在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代,他是一位富有才情的诗人,却因未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而终身未仕。这使得他在诗中流露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在唐末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严重,民众生活困苦。然而,诗歌艺术在这一时期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时代的氛围为方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