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庵先师赞
咬猪狗之手讨甚巴鼻,奋劈胸之拳瞎却顶门。
出达磨身血,断衲僧命根。
纤毫不肯放过,丛林为雠为冤。
个般种草决,定累及儿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咬猪狗之手讨甚巴鼻,奋劈胸之拳瞎却顶门。出达磨身血,断衲僧命根。纤毫不肯放过,丛林为雠为冤。个般种草决,定累及儿孙。
译文:粗暴地咬住猪狗的手,用力击打胸口使眼睛看不清。流出鲜血,生命垂危的僧人。丝毫不肯放过,丛林成了仇怨。这种种恶行,必然连累到子孙后代。
去完善
释义
1. 咬猪狗之手讨甚巴鼻:"巴鼻"在这里的意思是原由、头绪。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努力研究学问寻求真理如同在探究猪狗的行为一般难以理解。
2. 奋劈胸之拳瞎却顶门:"顶门"指的是头顶中央,比喻最高的智慧。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无知与盲目执着的批判,认为应该勇于打破陈规陋习。
3. 出达磨身血:这里的"达磨"指达摩祖师,他代表了佛教禅宗的始祖,"身血"则喻指他的教诲精神。这表达出应继承达摩祖师的教导,发扬禅宗精神。
4. 断衲僧命根:"衲僧"泛指修行者,"命根"指生存的根本。这里通过比喻表现出应勇往直前,摒弃一切生存的牵挂和束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5. 纤毫不肯放过:意思是细致到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不放过,形容学习时的严谨认真。
6. 丛林为雠为冤:"丛林"指佛门众弟子,"雠"即仇恨,"冤"即冤屈。这句话意味着求知的道路上充满磨难,需要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
7. 个般种草决,定累及儿孙:"种草"指错误的观念和方法,"儿孙"代指后世之人。这句话指出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会贻害后人,影响深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朝释崇岳所写的一首禅诗,用以赞美密庵先师的修行精神。
首句“咬猪狗之手讨甚巴鼻”中的“巴鼻”是禅宗用语,指道理、窍门。这句话是说密庵先师的言行如同一只“咬猪狗”一样,让人们从他的言行中领悟到修行的道理。
次句“奋劈胸之拳瞎却顶门”则比喻密庵先师勇敢地面对问题,用心去解决。如同用自己的拳头打破黑暗,使得真理之光能够照亮人们的心扉。
接下来的两句“出达磨身血,断衲僧命根”则是通过达磨祖师和衲僧这两个禅宗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来表达密庵先师的修行决心和坚定意志。
而后两句“纤毫不肯放过,丛林为雠为冤”则表示密庵先师对待自己的修行要求严格,一丝不苟,同时也表示他对弟子的关爱和严格要求,即使弟子犯错也会予以指正。
最后两句“个般种草决,定累及儿孙”则是对密庵先师生平事迹的总结,意味着他虽然严厉但出于爱护的目的,如果过于严苛会导致后人不敢尝试从而影响发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密庵先师赞》是一首宋诗,作者为释崇岳。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960-1127年),具体时间无法确定,但大致可以推测是在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之间。
在这个时期,释崇岳是一位著名的禅宗僧侣,他的生活充满了传奇色彩。据传,他在幼年时便出家为僧,后来游历四方,寻求禅宗真谛。他曾在密庵寺修行,密庵先师是他的师父。在师傅的教诲下,释崇岳逐渐领悟到禅宗的精髓,成为了一代宗师。
这个时期的宋朝社会,佛教文化盛行,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分支,受到了广泛的推崇。禅宗强调内心的觉悟,追求精神上的解脱,这与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相吻合。释崇岳作为禅宗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自然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赞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