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答刘道人

标题包含
答刘道人
嵩阳峰底洞中天,曾共浮丘对掩关。 知道高闲少兼济,折腰从此到人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咏(920年-1004年),字复之,自号乖崖,谥号忠定,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张咏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中进士,历任县令、知州、转运使等地方官...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嵩山山峰之下的洞穴中,我曾与浮丘仙人共同闭关修行。明白高人清闲的同时也少了些关注众生的事务,于是在人间追求世俗的名利。
去完善
释义
"嵩阳峰底":指嵩山之北,为传说中的古代仙人栖息之处。 "洞中天":指神仙居所。 "曾共浮丘对掩关":这里指与刘道人一同隐居于山中。 "知道高闲少兼济":明白超脱世俗的道理,追求精神世界的解脱。 "折腰":表示愿意屈身服务大众。 "到人间":表示走出隐居生活,来到现实世界。
去完善
赏析
首句“嵩阳峰底洞中天”描绘了诗人与刘道人共同修行的仙境之地,这里既有嵩山的巍峨之气,又有道家修仙的神秘氛围。次句“曾共浮丘对掩关”则是回顾了诗人与刘道人一起闭关修炼的往事,两人在此度过了许多寂静而美好的时光。 第三句“知道高闲少兼济”则显示了诗人在经历了这段隐逸生活后的反思:虽然深知悠闲的生活可以让人心灵宁静,但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人,还应该关心社会,有所作为。最后一句“折腰从此到人间”便是诗人决定从与世隔绝的山中走出来,投身入世的表现,意味着他决心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服务社会,造福百姓。 这首诗既表达出诗人的隐逸之志,又展现了他的担当情怀,以及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以恬淡的语言描绘出深山幽谷的美景,同时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诗人的心境变化。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答刘道人》是北宋诗人张咏的一首古体诗,创作于宋真宗时期(998-1022年)。 此时,正值北宋建国初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逐渐恢复,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然而,对当时的文人来说,科考功名仍然是他们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张咏正是在追求功名的过程中,遇到了刘道人的劝诫。 据记载,刘道人是一个隐逸之士,他主张道家思想,崇尚无为而治,轻视名利。当张咏在科考中屡试不第时,刘道人便劝说张咏放弃功名,归隐山林。张咏对此十分感慨,写下此诗回应刘道人。 在诗中,张咏表示了自己对儒家学说的执着和信仰,他认为读书是为了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非仅仅为了求取功名。尽管在科考道路上遭遇挫折,但他始终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