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赵献可抚干池亭
浸碧虚亭烟水中,参差荷渚小桥东。
露花相对立清晓,闲里丝桐歌舜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沉浸在绿树掩映的亭子烟雾弥漫的水边,池塘中的荷花错落有致,小桥横跨东西两岸。清晨时分,露水与花朵相映成趣,闲暇时刻,悠扬的丝竹之声和着歌声回荡,这是舜帝时代的风尚啊!
去完善
释义
1. 题:题目的意思。
2. 赵献可:人名,此处指赵献可抚干,抚干是古代官职名称。
3. 浸:沉浸,渗透的意思。
4. 碧虚:形容绿色的天空。
5. 亭:凉亭。
6. 烟水:烟雾笼罩的水面。
7. 参差:长短不齐,不整齐。
8. 荷渚:种满荷花的小岛。
9. 小桥:小的拱桥。
10. 露花:带露水的花朵。
11. 相对:面对面,相互面对。
12. 立清晓:在清晨的时候站立。
13. 闲里:空闲的时间里。
14. 丝桐:中国古代的弦乐器。
15. 歌舜风:歌颂虞舜的圣明之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江南水乡画面。首先,诗中“浸碧虚亭烟水中”一句形象地展现了池塘与亭子在烟雾笼罩中的景象,给人一种朦胧而梦幻的感觉。接着的“参差荷渚小桥东”则通过描述池塘两岸高低不一的荷叶和位于小河上的小桥,为读者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夏日景色。
接下来的“露花相对立清晓”一句描绘了清晨时分的花朵上还挂着露珠的美景,给人一种清新脱俗之感。最后的“闲里丝桐歌舜风”则是诗人在此美景中享受到的愉悦心情的体现,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和谐社会的向往之情。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悠远,通过对景物、季节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赵献可抚干池亭》是南宋诗人葛绍体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公元126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南宋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北方国土沦陷于金人手中,朝廷内部又矛盾重重,政治腐朽。尽管外部环境动荡不安,但葛绍体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他将个人的情感寄托于诗歌之中,用诗歌记录生活点滴,展现了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忧虑。
在葛绍体创作这首诗歌的时期,南宋的知识分子们普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民族的安危。因此,葛绍体在诗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眷恋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他用“亭下水连空”描绘出一幅宁静的水乡景象,暗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宁与繁荣;又以“亭上风如箭”形象地描绘出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