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昼短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汉武帝刘彻的茂陵里埋藏着无数枯骨,而秦始皇嬴政的棺椁耗费了大量珍贵的鲍鱼作为陪葬。

去完善
释义
刘彻:汉武帝的名字;茂陵:其陵墓;嬴政:秦始皇的名字;梓棺:棺材;鲍鱼:这里暗喻奢华陪葬品。

去完善
赏析
整首诗以独特的想象力和夸张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深刻思索。开篇通过“飞光”形象化了时间的流逝,并以饮酒自遣的方式表现出无奈与抗争。接着,用“月寒日暖”形容岁月更迭,暗示人生的有限性。“食熊则肥,食蛙则瘦”揭示了世事无常及物质享受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
随后,诗人直接质疑传统信仰体系中的神灵存在意义,进而描绘了一幅斩龙嚼肉的奇幻画面,以此象征打破自然规律、追求永恒生命的渴望。然而,这种愿望本身充满了讽刺意味——即使能够阻止昼夜循环,也无法真正改变生死定律。
最后两句提到历史上的两位帝王,他们虽拥有至高权力,试图借助财富和神秘力量延续生命,但最终仍难逃一死,徒留豪华陵寝供后人凭吊。全诗行文跌宕起伏,情感浓烈,既批判了迷信长生的荒谬,也流露出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唐时期,社会动荡,民生凋敝。李贺身处这样的时代,年少即有才名却仕途坎坷。创作此诗时,诗人不过二十出头,却已深感人世无常、生命短促。他目睹帝王求仙问道、追求长生的荒诞,内心充满愤懑与不平。这首《苦昼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就,借酒浇愁之际,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统治者迷信方术的辛辣讽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