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二月三日作真率会游载酒堂呈坐客 其二

标题包含
二月三日作真率会游载酒堂呈坐客 其二
路接蓬瀛日景迟,尘心消尽忘归期。 雨余荒草侵三径,风起微澜皱一池。 晚色远涵残照外,春光欲近禁烟时。 黄鹂不肯簷间语,隔叶相呼过别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光,字泰发,号转庵,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李光生于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中进士,历任县令、知州等职。在任期间,他...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在通往仙境的路上,阳光和景色都显得有些缓慢,使得我的心逐渐沉淀,忘记了回归的时间。雨后荒草开始侵占小路,而微风则吹起了水面的波纹。夕阳的余光似乎能渗透至远方,春天即将来临,但此刻正好处在节日禁止烟火的时候。黄鹂鸟儿不愿意在屋檐下鸣叫,而是在树叶之间呼唤彼此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1. 路接蓬瀛:蓬瀛指的是蓬莱山与瀛洲山,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比喻景色优美之地。 2. 日景迟:指太阳落山时间较晚,意指时间还早。 3. 尘心消尽:指在美景中忘却世俗烦恼。 4. 雨余荒草:指雨后荒草丛生。 5. 三径:代指故乡的田园生活。 6. 风起微澜:风吹起水面的轻微波浪。 7. 晚色远涵:远方的晚霞映衬。 8. 残照:夕阳余晖。 9. 春光欲近:春天的气息即将来临。 10. 禁烟时:清明节扫墓禁火之时。 11. 黄鹂:一种鸟,叫声婉转。 12. 不肯簷间语:指黄鹂不在屋檐下鸣叫。 13. 相呼:相互呼唤。 14. 别枝:别的树枝,此处形容黄鹂的活泼。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度愉快时光的场景。首联通过“蓬瀛”和“日景迟”暗示诗人的闲暇心境以及周围环境的优美。颔联描述了春末雨后,草木生长而自然景色生动美丽的景象。颈联进一步揭示了这美好的景致,“晚色”和“春光”的相互映衬使得画面更加富有层次感和动态感。尾联则以黄鹂的叫声作为点缀,使整幅画面充满生机和活力,进一步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二月三日作真率会游载酒堂呈坐客 其二》,作者是宋朝诗人李光。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左右,当时李光已经辞官回乡,定居在浙江临安府府治所在地钱塘县(今浙江杭州)。 李光的个人经历丰富,曾历任礼部、吏部侍郎等职务,后因其言论得罪权臣蔡京而被贬谪出京。在这段时间里,他返乡闲居,过上了宁静的田园生活。这首诗正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表现了作者身处困境却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在李光生活的时代,宋朝的社会文化氛围较为开放,文人墨客们崇尚真性情,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词为主,表现手法多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李光的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