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水调歌头(罢政东归,十八日晚抵西兴)

标题包含
水调歌头(罢政东归,十八日晚抵西兴)
晚渡呼舟疾,寒日正苍茫。西兴浦口云树,真个是吾乡。闻□原无空格,据律补蜗庐好在,小圃犹存松菊,三径未全荒。收拾桑榆景,蓑笠换金章。 珥金貂,拥珠履,在岩廊。回头万事何有,一枕梦黄粮。十载人间优患,赢得萧萧华发,清镜照星霜。醉倒休扶我,身世永相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光,字泰发,号转庵,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李光生于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中进士,历任县令、知州等职。在任期间,他...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黄昏时分,行船疾速,寒日迷茫,浦口边的树木云雾交织,显得如诗如画,仿佛真的就是我的家乡。听说家乡的原貌依旧,根据韵律来填补缺失的部分:小屋还在那里,小园里的松树和菊花依然繁茂,弯曲的小路并没有完全荒废。如今已把过去的岁月藏起,从披蓑戴笠的农民变为身着官服之人。 佩戴金貂,穿上珍珠履,在庙堂之上。回首往事如梦,不过一场黄粱美梦。经历了十载的人世忧愁,换来的只是满头白发,只有在镜子前才看得到时间的痕迹。喝醉了不必扶我,忘却世俗身份,让身心达到永恒的境界。
去完善
释义
《水调歌头(罢政东归,十八日晚抵西兴)》李光注释: 1. 西兴:古地名,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西兴镇一带。 2. 浦口:江、河、湖、海等的岸边,这里指西兴浦口。 3. 蜗庐:蜗牛形状的茅屋,形容房屋简陋。 4. 小圃:小块地,这里指作者的小花园。 5. 三径:汉代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记载“蒋诩……舍中三径,唯羊仲求仲从之游”,后用“三径”代指家园或隐居之地。 6. 桑榆景:指傍晚时分。 7. 蓑笠:古代劳动人民的防雨用具,用草编织成的帽子和披肩,这里借指作者归隐田园的生活。 8. 金章:指官员的官印。 9. 珥金貂:珥,耳环;金貂,古代官员的冠饰。这里指作者头戴金貂帽的形象。 10. 拥珠履:珠履,形容豪华的鞋子;拥,拥有。这里指作者曾经贵为朝廷大臣。 11. 岩廊:皇宫,朝廷。 12. 黄粮:黄粱,即小米,这里比喻梦境。 13. 人间优患:人世间的忧虑和患难。 14. 萧萧华发:萧萧,形容头发花白;华发,花白的头发。 15. 清镜照星霜:清镜,明亮的镜子;星霜,星辰与风霜,这里用来形容岁月流逝。 16. 身世永相忘:身世,个人的经历和命运;永相忘,永远忘记世俗的烦恼。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题“罢政东归,十八日晚抵西兴”,意味着诗人李光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选择了回归故里。开篇的“晚渡呼舟疾,寒日正苍茫”为整个作品定下了哀愁而旷达的基调。后面几句以景色铺垫,将西兴的风景描绘得如画一般,其中的“真个是吾乡”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深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罢政东归,十八日晚抵西兴)》是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李光的一首词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当时李光被贬谪,结束了在朝廷的政治生涯,开始东归乡里。 在这段时间内,李光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曾经担任过参知政事等重要职务,对国家和人民充满责任感。然而,由于他在政治上坚持原则,抵制投降派的政策,导致遭到排斥和打压。在罢政东归的过程中,李光目睹了国家的动荡和社会的不公,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无奈。 与此同时,这个时代正处于南宋时期,金国入侵使得国家局势紧张。朝廷内部斗争激烈,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势力强大,主张妥协求和。而以李光为代表的抗金派则主张坚决抵抗,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这种时代背景使李光的词作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