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四夜宿僧庐
风雨萧萧夜未央,呼童襥被宿僧房。
无肠可断啼鹃苦,有喙皆鸣吠蛤忙。
七岁遗孤今老大,百年远忌足悲伤。
司晨唤起窗全曙,归命清都炷瓣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风雨凄迷的夜晚尚未结束,呼唤童子裹着被子去借宿在僧人的房间。
杜鹃鸟因无肠可断而痛苦哀嚎,而蛤蟆们则在忙碌地叫个不停。
那七岁时便失去父母的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而距离他们去世已经过去了漫长的一百年,令人悲从心起。
公鸡在黎明时分唤醒我们,窗户透出曙光,我们归来时,点燃清香的蜡烛,祈祷去往清净的神仙居所。
去完善
释义
1. 风雨萧萧:形容风雨交加的样子。
2. 夜未央:表示夜晚还没有结束,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3. 呼童:呼唤童仆。
4. 襥被:古时候出游时携带的简易被子。
5. 啼鹃:杜鹃鸟的鸣叫声。
6. 有喙皆鸣:指各种动物的叫声。
7. 吠蛤:蛤蟆的叫声。
8. 七岁遗孤:指留下孤儿。
9. 百年远忌:指远离尘世纷争。
10. 司晨:报晓的公鸡。
11. 清都:天神居住的地方。
12. 炷瓣香:点燃一炷香。
去完善
赏析
首联“风雨萧萧夜未央”描绘出诗人马廷鸾夜晚借宿僧庐时,遭遇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呼童襥被宿僧房”则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在危急关头呼唤僮仆裹紧衣被、躲入僧房的情景。这两句为整首诗奠定了沉重的氛围。
颔联“无肠可断啼鹃苦,有喙皆鸣吠蛤忙”中,“啼鹃”和“吠蛤”分别代表着鸟儿的哀鸣和虫儿的喧闹。诗人用拟人手法诉说杜鹃的哀鸣无法再增添其悲伤之情,而喧嚣的虫子反倒令人生厌。这表明了诗人因悲凉之感而愈发敏感,情绪波动较大。
颈联“七岁遗孤今老大,百年远忌足悲伤”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马廷鸾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经历了无数的磨难才成就一番事业。如今回想起来,他为自己的成长历程感到痛惜与感伤。
尾联“司晨唤起窗全曙,归命清都炷瓣香”表示天已破晓,曙光渐露。诗人遥想着叩拜神明,祈求庇佑,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信仰的坚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月初四夜宿僧庐》是南宋诗人马廷鸾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68年,即南宋度宗咸淳四年。这一年,马廷鸾已年逾花甲,步入老年。他曾在朝廷担任过参知政事、右丞相等要职,后因不满权臣贾似道专权,辞官回乡。在这段时间里,马廷鸾忧国忧民,关注民生疾苦,写下了许多抒发爱国情怀的诗篇。
在南宋时期,国家内外交困,战乱频仍,民不聊生。金兵入侵,北方领土丧失;朝政腐败,权臣当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马廷鸾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士人,深感责任重大,希望尽己所能为国家分忧解难。然而,他的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无法施展抱负。在这种背景下,马廷鸾创作了这首《三月初四夜宿僧庐》,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