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和御制赐进士韵
熈朝道化聿求成,龙衮天临策俊英。
清问详延敷廼听,嘉犹入告底于行。
尧章焜燿欣承渥,汤训丁宁戒近名。
圣主得贤功烈盛,小臣稽首愿升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熙朝治理力求成功,天子亲临选拔英才。
详问深思使其领悟,好的建议付诸实践。
尧舜之章光照四海,欢庆天恩深厚;汤武之训殷殷切切,警惕过于追求名誉。
圣主得到贤才功德盛大,小臣叩首祈求太平盛世。
去完善
释义
1. 熈朝:指兴盛的朝代或时期。熙,意谓兴盛。
2. 道化:道德教化,指皇帝的教诲。
3. 聿求:表达愿望或命令的副词,这里表示力求。
4. 龙衮:皇帝的龙袍,这里用来象征皇帝。
5. 天临:皇帝亲临的意思。
6. 策俊英:选拔优秀人才。
7. 清问:皇帝亲自提问。
8. 详延:详细地询问。
9. 敷廼听:倾听并接受建议。
10. 嘉犹:好主意。
11. 入告:将好的意见告诉皇帝。
12. 底于行: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13. 尧章:尧舜之德。
14. 焜燿:光辉照人的样子。
15. 承渥:受到皇帝的恩泽。
16. 汤训:即“圣人无常师”之义,这里指的是帝师的教诲。
17. 丁宁:提醒、告诫之意。
18. 戒近名:警戒人们不要追求虚名。
19. 圣主得贤功烈盛:称赞皇帝得到贤才辅佐,事业昌盛。
20. 小臣:作者自谦之称。
21. 稽首:古人表示恭敬的一种礼仪。
22. 愿升平:祝愿国家繁荣安宁。
去完善
赏析
《恭和御制赐进士韵》是一首描绘科举考试中皇帝选拔人才景象的诗歌。诗人以马廷鸾的身份,通过对皇帝的赞美和对考生的期望,表达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国家繁荣的向往。
首联“熈朝道化聿求成,龙衮天临策俊英。”描述了皇帝在科举考试中选拔人才的场景,展现了皇帝对国家治理的重视以及对人才的渴求。其中,“龙衮”是皇帝的代名词,象征着皇帝的权威;“策俊英”则暗示了考试的重要性,体现了选拔人才的严肃性。
颔联“清问详延敷廼听,嘉犹入告底于行。”表达了对皇帝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强调了考生应具备的素质。在这里,“清问”是指皇帝对考生的提问,反映了皇帝对人才的关心;“详延敷廼听”则指考生在回答问题时需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嘉犹入告底于行”则是强调考生要有实际的行动,做到言行一致。
颈联“尧章焜燿欣承渥,汤训丁宁戒近名。”赞美了皇帝的德行和智慧,同时也告诫考生要珍惜荣誉,不要贪图虚名。其中,“尧章”是对皇帝美德的赞誉;“焜燿”表示皇帝的德行如同阳光般照耀四方;“欣承渥”则表达对皇帝的感激之情。此外,“汤训”是对皇帝的教诲的尊重;“丁宁”意为反复叮嘱;“戒近名”则是提醒考生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避免因为追求名利而迷失方向。
尾联“圣主得贤功烈盛,小臣稽首愿升平。”表达了诗人对皇帝和国家的祝愿。其中,“圣主得贤功烈盛”意味着皇帝得到了贤能之士的支持,国家事业蒸蒸日上;“小臣稽首愿升平”则表达了诗人作为臣子,愿意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希望国家能够实现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恭和御制赐进士韵》是南宋著名诗人马廷鸾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
在这一年,南宋朝廷举行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作为文坛领袖的马廷鸾被任命为科举考官,负责选拔贤能之士。在这次考试中,马廷鸾发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士子,他深感欣喜。然而,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了国家的内外忧患。此时,蒙古帝国已经开始对南宋发动侵略,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廷鸾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他在诗中表达了对皇帝的忠诚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他希望皇帝能够选拔出真正的贤能之士,共同治理国家,抵御外侮。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尽力的决心。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马廷鸾的个人情操,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