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张龙山韵反骚
雪柏霜松自有神,冲风槁叶故难禁。
云间已閟贞元曲,岁晚谁闻正始音。
天地有穷归幻化,圣贤无命亦山林。
愁来又把离骚读,长夜悠悠慷慨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雪花飘落铺满枝头,霜冻降临使松树显得尤为精神,寒风中的树叶虽然凋零却难以完全消失。云雾间的乐曲藏着纯真质朴的美好,然而岁月无情谁能听到那正始之音呢?天地都有尽头最终要回归幻化,圣贤们同样无法抗拒命运归于山林。忧愁时又拿起《离骚》阅读,在漫漫长夜里抒发自己的感慨。
去完善
释义
《次张龙山韵反骚》是南宋诗人马廷鸾的诗作。以下是注释:
1. 次:依照别人的诗的韵律或题材创作诗歌。
2. 张龙山:张龙山的身份待考,可能是马廷鸾的朋友或者同僚。
3. 雪柏霜松:比喻坚贞不屈的品质。雪柏指白皮松,霜松为银白松。
4. 冲风:狂风。
5. 槁叶:枯黄的树叶。
6. 已閟贞元曲:表示社会已经不再重视贞观开元时期的音乐和诗歌。閟,闭塞;贞元,这里指唐贞观和开元的盛世时期。
7. 岁晚:晚年。
8. 谁闻正始音:谁还听得懂正直开始时的音乐呢?正始,即魏晋之际的正始年间。
9. 有穷:有限。
10. 归幻化:都变成了虚幻的变化。
11. 无命:无法决定命运。
12. 愁来又把离骚读:愁绪来袭时再次翻阅离骚。
13. 长夜:长久的夜晚。
14. 慷慨吟:激昂地吟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马廷鸾独特的手法展现了一幅肃杀冷峻的画面。首联写雪柏和霜松这两样富含高洁意象的事物,既体现了大自然的神秘莫测,又表现出在逆境中的坚韧不屈。中间两联则由物及人,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忧思:一是感叹虽有好作品却难以得到公正的评价;二是对时局的无常、人生际遇的无奈表示深深的悲哀。尾联借助“离骚”,表现了诗人在漫漫长夜中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现实的愤懑不平。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悲愤的情绪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体现出诗人独特的人生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张龙山韵反骚》是南宋诗人马廷鸾的一首忧国忧民之作。此诗创作于宋理宗端平年间(1234-1236年),时值蒙古帝国入侵中原之际,国家局势紧张,百姓生活困苦。马廷鸾身为官员,目睹战乱频仍,民生疾苦,心怀忧虑,以此诗表达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在这个时期,马廷鸾的个人经历也颇为坎坷。他曾官至尚书左丞,后因与权臣史弥远政见不合,被排挤离职。此后,马廷鸾在民间辗转流离,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他始终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以诗歌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宋朝正面临着蒙古帝国的强大压力。蒙古军队横扫欧亚大陆,先后征服了金、西夏等国,对南宋构成了严重威胁。而此时,南宋朝廷内部却矛盾重重,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马廷鸾创作了这首《次张龙山韵反骚》,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